【项目评选】关于开展北京师范大学精品思政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


2025-07-08

各院(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着眼“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提质升级,旨在进一步明确工作着力点、发展重点和资源投向,挖掘并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精品项目,推广一批育人成效显著、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打造以学科特色为载体、以思想引领为内核的思政育人形式,构建具有京师特色的思政项目工作体系,特启动精品思政项目建设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精品思政项目旨在进一步建立健全具有京师特色的思政项目工作体系。一方面,突出“一院一品”特色化建设,引导各院(系)深度挖掘自身历史根脉与时代贡献,通过细致梳理发展历程中的红色精神、时代精神、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创新精神等素材,提炼出具有学院及学科特色的典型案例和优秀经验。另一方面,增强院(系)优秀思政成果的示范性与影响力,搭建全校范围的展示宣传平台,推动优秀思政成果对全校师生发挥教育与示范作用,提升品牌效应和育人实效。


二、建设内容


以历史沿革为脉络,激活校史、院史中的人物故事与精神基因,增强师生对学科精神的传承与认同;以实践应用为依托,将深入基层、科研攻关、技术转化等真实场景和师生故事转化为思政育人素材,诠释新时代北师大人的精神品格。


1.聚焦红色精神,赓续北师大红色基因。深入挖掘北师大人在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阶段的光荣传统和珍贵记忆,通过梳理书信档案、实物史料、人物采访等形式,展示学院为国家培养人才、贡献力量的先进事迹和红色资源,让百年校史中的红色火种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2.聚焦时代精神,回应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围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数字经济、文化传播、国防教育等主题,挖掘师生校友等在基础教育、科研攻关、国际交往和国防军队建设等领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事迹,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3. 聚焦教育家精神,传承育人初心与使命。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弘扬院(系)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的知名教育家、学术泰斗、专家学者等的道德情操、育人智慧、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整理其教育文集、教学手稿、课堂实录等资料,挖掘师德高尚、学识深厚、扎实教学的优秀教师事迹。


4. 聚焦科学家精神,激发科研报国的热情。聚焦院系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突出表现,提炼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研团队等的典型案例,采集实验室日志等一手素材,挖掘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将实践总结凝练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5. 聚焦创新精神,激发自主探索与专业报国。挖掘师生院友创新创业项目和团队事迹,搭建具备一定体系的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展示学科改革创新与实际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弘扬学科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实践探索精神,为国家输送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三、预期成果


项目成果可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形式,如:出版物、主题宣讲、原创文化作品、实践教育体验基地、数字化思政成果等,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其它能够展示项目成果的形式。作品应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创新性、实效性,育人导向鲜明,品牌效应显著,传播效果良好,能呈现、传达、叙述、演绎作品所承载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精神力量等。

1.出版物。聚焦申报主题,系统梳理并撰写学院思政文字展示材料,可包含典型案例、工作经验、访谈手稿、历史影像等,通过文字载体展示项目成果并完成出版,可择优拍摄为微纪录片。


2. 主题宣讲。发挥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校友、学生等力量,将项目成果凝聚为可宣讲、可展示、可推广的思政大课,结合新生入学、毕业典礼等重要节点进行宣讲展示,可择优录制为微课。


3. 原创文化作品。通过微视频、展览、微电影、舞台剧、音乐、舞蹈、影视等多种原创文化作品形式,生动演绎北师大精神,形成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校园文化精品。作品应具有一定的展演基础。


4. 实践教育体验基地。搭建具有学科特色的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等,可定期承办主题参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


5. 数字化思政教育成果。发挥在人工智能、智慧教学等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打造“AI+思政”的智慧系统、应用和协同平台,运用虚拟现实、全息显示等技术,建设VR思政教育体验中心,通过视听触多维度,沉浸式演绎北师大故事。


四、项目实施阶段


1.项目申报(2025年8月下旬)



各院(系)根据通知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确定选题并填写申报书。原则上,每个院(系)至少申报1个项目。电子版材料发送至邮箱xssz@bnu.edu.cn,命名为:“精品思政项目+院系+负责人姓名”,并将盖章签字的纸质版材料交至学16楼南侧204思政处办公室。截止时间:2025年8月31日。


2. 评审立项(2025年9月中旬)


党委学工部将组建由分管校领导,学工部、宣传部、教务部相关部分负责人以及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负责项目的评审和监督等工作。通过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遴选,确定立项名单。


3. 项目培育(公示日至2026年10月)


项目最长培育期为1年。在培育期内,各项目按照计划开展,鼓励相关成果及时进行提炼转化,积极拓展培育成效。项目培育过程中给予一定额度的经费支持,经费支出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4. 项目评选(2026年11月)


项目评审以结项材料与成果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项目结束后,应按期提交结项报告及相关成果,并参加现场成果展示和评审活动。根据综合评分,评选为示范项目和特色项目,给予奖励。


5. 项目推广(持续进行)


结项后,党委学工部将对项目成果持续开展全校范围的专题宣传展示,并择优报送至上级单位参评。


五、项目类型与要求


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研究的前期基础、团队水平、项目成果、成果展示等情况综合评定,最终评选为示范项目和特色项目两类。


1.示范项目。具备较扎实的基础,形成具有标杆意义的思政教育资源,体现院(系)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打造可示范、可推广、可宣传的思政教育典范。


2. 特色项目。针对可进一步完善和培育的项目,支持团队持续构建平台、挖掘资源、整合内容、凝练特色等,致力于打造一系列具有京师特色的思政资源成果,展示院(系)思政工作的独特性、创新性和影响力。


联系人:刘璐,58807996


附件:项目申报书  


党委学生工作部 思想政治教育处


2025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