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至21日,国际大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IAU)校长论坛暨“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校际交流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16个国家18所高校的校领导与专家学者聚首北师大,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高等教育转型展开深入交流,并考察相关实践成果。本次活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席与国际大学协会共同主办,系国际大学协会“高校参访计划”首次落地中国,也是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加入国际大学协会后的首场旗舰合作活动。
全球大学校长参访北京师范大学合影留念
国际大学协会(IAU)成立于195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设立,是全球高等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现拥有近600家高校和机构成员,覆盖120余国。协会长期致力于通过推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能力建设、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以应对全球性挑战。2022年,国际大学协会将“高等教育与数字化转型”列为《IAU 2030战略》的四大核心领域之一,特别关注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体系带来的伦理、治理与教学模式重塑等重大议题,倡导构建伦理导向、公平包容的智能教育发展路径。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全球性挑战,协会积极推动成员高校之间的合作探索,并通过发起全球高校参访等举措,寻找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国际大学协会(IAU)官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席与国际大学协会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2024年5月,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席主持人黄荣怀教授应邀在国际大学协会官方刊物《IAU视野》(IAU Horizons)发表专题文章,探讨智能时代高等教育重塑路径。同年11月,黄荣怀赴日本东京出席国际大学协会年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入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深远影响。12月,黄荣怀访问国际大学协会巴黎总部,推动双方达成在北师大共同举办全球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与参访的共识。这些深入交流往来为北京师范大学于2025年3月正式加入国际大学协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直接促成了此次全球校长代表团的访问。代表团此行高度关注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期待通过深化合作,推动国际经验与中国方案的双向交流与共同创新。开幕当天,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课程与教材处处长刘永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以及黄荣怀会见了代表团成员。
《IAU视野》第29期,2024年1月刊
黄荣怀受邀参加IAU2024年会
作为中国高校的典型代表,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北京师范大学副教务长、教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昕在交流中介绍,学校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部署,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系统构建了“四大板块”探索路径:一是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建设(AI for Discipline),着力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本科专业和多学科交叉双学位、微专业项目,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二是人工智能赋能教与学(AI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通过实施“1228计划”,重点建设智慧课程、数字教材和智能助教平台,推动知识图谱、个性化学习和课堂智能评价的深度应用;三是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依托自主研发的“太炎”大模型,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打造“超级科研助手”,推动教育与科研范式创新;四是人工智能服务国家教育战略(AI for Education),积极参与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建设,推动全球合作交流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李昕作主旨报告
李昕强调,北师大将继续发挥教育与人工智能的交叉优势,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可推广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样本。北京师范大学自2024年启动为期三年的“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计划(简称“1228计划”),重点促进10个专业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支持20个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重点团队建设,推动20本数字化教材建设,建设80门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智慧课程。截止目前,已建设基于知识图谱的56门智慧课程,借助这些课程,教师可追踪课程发展数据,包括知识图谱使用和AI助教辅助教学情况等,为持续优化教学效果提供数据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1228计划”启动仪式
近年来,中国教育部持续推进“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征集与遴选,旨在加快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和教育治理能力提升。经高校申报与专家论证,教育部已分两批公布了50个标杆案例,涵盖智能教学、虚拟仿真、知识图谱、学业预警等场景。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创新“AI+”课堂教学智能评测》案例作为首批典型案例入选,充分展示了北师大在智能化课堂评价与AI赋能教学改革中的先行实践。这些案例突出创新性、可推广性与示范性,贯通“教—学—管—评”全链路,加速推动教育模式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人机协同转型,为中国高校探索AI赋能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范例与发展路径。
刘永强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目前中国高校在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实验室建设、智能学习平台搭建等方面积极探索,地方教育部门结合自身条件开展试点示范,推动教育治理模式与服务方式创新。当前要立足新阶段、新标准、新路径,推动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加快构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高等教育生态。
刘永强发表致辞
活动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陈光巨发表致辞,向来自全球高校的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北师大“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其以综合性、研究型和教师教育领先为核心,推进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构建国际合作网络,积极应对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教育学部副部长张婧婧、智慧学习研究院设计与学习实验室主任郐红艳、人工智能与教育规划国际联合实验室副主任艾哈迈德·特利利(Ahmed Tlili)等多位专家随后分享了各自在人工智能教育研究、实践与国际合作方面的经验与探索,为代表团提供了多维度的见解与参考。
各国校长们围绕关切议题交流分享
访问期间,代表团重点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智慧教室与在线教育资源中心,近距离感受智能化教学环境与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实地考察了大模型适应性测评与智能应用实验室、人工智能与青少年健康国际实验室,上手体验了人工智能在实验探索与创新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走进了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史馆,全面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历史传承方面的努力,并在智慧食堂享用了智能化“无感支付”午餐。为期两天的沉浸式参访,全面展示了北京师范大学在智慧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成果与经验。
代表团考察人工智能与青少年健康国际实验室,与教育机器人合影留念
闭幕式上,国际大学协会高等教育及数字化转型负责人特琳·延森(Trine Jensen)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她表示,教育领导者们通过实地访问和研讨交流深入了解了北京师范大学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系统布局与创新成果,“1228计划”以及中国的标杆案例和创新应用经验为全球高校提供了可推广的“中国方案”。她对于北京师范大学的热情接待表示诚挚感谢,并期待与北师大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研究、人才培养与案例共享等方面的交流与伙伴关系,共同为全球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特琳·延森(Trine Jensen)高度评价本次参访交流活动
未来,国际大学协会将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席持续深化合作,在大规模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案例标准推广及高层次论坛交流等领域携手发力,推动全球高校共迎人工智能变革,共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新篇章。
“数字老黄”带领回顾参访交流活动
在总结发言中,黄荣怀以“数字老黄”的身份回顾了两天的参访与交流成果。他指出,面向未来,高等教育应主动应对变革,强化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提升师生对新兴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需深化跨国研究合作,推动学界、产业界与政策界形成合力,共建开放共享的知识生态。黄荣怀强调,全球高校应当携手开展大规模教育社会实验与国际交流,共同探索未来教育的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
黄荣怀作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