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2日下午,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王亦歌教授受邀到我院做学术讲座。该讲座题为《看见他者,理解自己:从西方礼仪看文化背后的思维方式》,由我院教学工作负责人彭涛主持。
王亦歌教授是成都大学高端外籍专家、海外教育学院特聘研究员,曾任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在跨文化交流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研究方向聚焦于中英比较文学和中西跨文化研究。

在讲座中,王教授首先结合丰富的历史材料与社会背景,以新颖视角深入剖析了东方农耕文化“重行”与西方契约文化“重知”的语言特点。他引经据典,从多维度、跨时代的角度,对中西礼仪进行对比,层层剖析西方礼仪背后的文化与哲学根基。他指出,西方哲学和法理学的核心概念包含三大法则——永恒法、自然法和世俗法,并阐述了永恒法作为神的理性秩序、自然法作为人对秩序的理解以及世俗法作为社会制度化规则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王教授结合康德的理性革命,梳理“上帝之死”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并从伦理、法律和自由三个层面反思了永恒法的崩坏。

在探讨东方文化时,王教授指出,中国的“天道”是一种无神论式的永恒法,它兼具自然律、伦理律与宇宙三重含义,与西方的有神永恒法形成鲜明对比。接着,他分析了在东方的无神论永恒法中,“面子”观念对主体的约束作用。王教授进一步指出,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面子”观念的局限性被不断放大,这使得东方的永恒法也面临着崩坏的风险。

针对中西永恒法所面临的挑战,王教授提出了三条出路:一是“重思”,二是“中西互补与现代重构”,三是“教育与文化的复兴”。在阐释这些建议的过程中,他强调了西方礼仪背后的文化逻辑,包括人的神圣性、边界意识、忏悔文化与责任伦理等要素。通过对比中西差异的典型案例,王教授进一步指出,共情力是跨文化沟通的核心能力,并认为礼仪的未来就在于共情。
近年来,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秉持“教学相长、学科融合”理念,坚持以学术研究引领教学实践,大力推进跨学科交叉创新,积极探索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此次讲座作为学院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师生带来了前沿学术成果,更在“文明互鉴”的大背景下,为巴蜀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注入了新活力,拓展了新思路。(文/张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