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师德师风举报    |     科普基地                                                                                                   学院官方微博     |        院分团委微博

 
从丝绸之路到全球门户:成都以文化为翼,对话世界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5-06-25
  查看: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近日,成都大学天府文化研究院在《中国东盟报道》(China-ASEANReport)杂志英文版发表了一篇题为《FromtheSilkRoadtoaGlobalGateway:RootedinTraditionandThrivinginCreativity,ChengduBuildsaGlobalImageThroughCultureandConnectivity》(《从丝绸之路到全球门户--根植于传统并在创造力中茁壮成长,成都正在通过文化和联系建立全球形象》)的专题文章。该文章由研究院院长谭平教授领衔撰写,深度聚焦成都如何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创新实践举措,增强国际传播效能,塑造“可敬、可爱、可信”的中国城市形象,进而推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与合作迈向新高度。

文章核心要点解析

历史积淀:千年古都的文明底色

成都是古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尤以南方丝绸之路起点闻名。汉朝时为“五大都城”之一,隋唐“扬州第一,益州(成都)第二”,宋代成“西南大都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遗产丰富,雪山、大熊猫、都江堰、博物馆及杜甫草堂、武侯祠等文学地标承载辉煌。三国时期体现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古蜀文明展现非凡想象力与审美力,共同奠定全球声誉基础。

现代使命:打造国际门户枢纽

当今世界格局转变,成都需树立全球视野,定位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学者和媒体以多语种讲述成都故事,分享城市温暖善意。为打造国际影响力门户枢纽,成都以文化软实力视角审视文化资源,让各村庄社区不被忽视。看川剧、吃川菜、泡茶馆等体验,应唤起人类情感共鸣。

创新转化:激活文化资源活力

成都文化资源丰富,研究院建议整合古蜀文明、非遗技艺等,借助数字技术与多产业融合,打造“蜀都味+国际范”文创产业链,借鉴敦煌数字化等案例推动文化“活态传承”。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花花”“禾叶”等明星熊猫,以温暖故事重塑城市国际形象。

国际传播:讲好成都新故事

当代媒体格局变化,成都利用公园城市示范区等举措加强国际交流,关注国际受众,利用多平台打造标志性形象。文章提出挖掘大熊猫等IP“崇高属性”,结合夜游锦江等文旅实践,升级城市形象为“被仰望”,成为全球文明对话“文化高地”。

专家观点与背景信息

天府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谭继和指出,成都的国际化进程需要“以文化为纽带,以学术为支撑”。研究院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学术合作,推动巴蜀文化研究与全球文明互鉴,为成都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持。此次文章发表正值“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也是研究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号召的重要实践,彰显了研究院在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方面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东盟报道》杂志由中国外文局主管,是中国面向东盟地区的权威外宣媒体。该杂志致力于促进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友好合作,为双方搭建了重要的沟通桥梁。天府文化研究院此次投稿,标志着成都文化研究成果首次通过中央外宣平台系统性地走向东盟地区,对于提升成都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发布
04-14
04-08
03-31
11-25
11-25
11-25
11-24
11-20
11-11
11-11
 
学院新闻 更多... 
04-14
04-08
03-31
11-25
11-25
 
教学工作 更多... 
05-28
03-31
12-02
11-07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