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学术辑刊《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第二辑出版(目录及特约稿摘要)
发布日期:2025-05-30 作者:中心办公室 来源:
点击:


特约稿摘要
何一民:中华教育文化及文字的传承发展与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历史逻辑探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数千载而不断绝,其连续性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便在于教育文化制度与独特的文字体系的传承发展。早在先秦时期,黄河流域国家的教育体制就逐渐完善,从夏商朝的校庠制度,到周朝的序学校制度和“六艺”教育;从“学在官府”,到“百家争鸣”;先秦教育有很大的发展,并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兴盛繁荣。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后,教育更是得到大发展,2000多年来教育始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文化制度的传承发展始终与国家政治紧密相连,每当社会面临重大变革,教育文化制度总能适时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中国教育文化制度的传承发展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普及与平等。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教育逐渐从贵族阶层扩展到平民百姓,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同时,儒家教育强调道德教化,使教育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传授,也注重品德培养。此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连续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以汉字为主体的文字语言的传承发展。汉字是世界上四大原生文明文字之一,当其他三大原生文明文字消亡之后,汉字却充分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当今世界唯一至今仍然延续不断使用的原生文明文字,即使在计算机和智能化时代,汉字仍然充满活力,成为输入法最多的一种文字。汉字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 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变迁,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关键工具。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文字的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以汉字为主体的中华文字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智慧。汉字不仅记录了古人的生产生活、科技成果,还传承了道德观念、哲学思想等。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字系统,使得中华文明得以跨越时空,传承至今,并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生态美学的一个中心论题是如何在日益扩张的人造环境和不断缩小的自然世界之间寻找自然之美。物质的自然虽然面临危机,但美学的自然却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自然之美既可以来自自然的直接体验,也可以来自对这一体验的回忆和想象,后现代主义自然诗学就是后者表现形式之一。这种诗学以传统山水诗为参照体系,把现代生活体验置于循环的时空,以山水作为指示远方的意象,在致敬古典主义自然观的同时也反思此时此地的生命意义。诗人在面向山水草木的一刻,从偶然或随意的诗意中表达逃避于山水而回归本我的渴望。
中国远古艺术整体,可以从三大方面进入。一是原始仪式的形成。四要项——仪式地点、仪式之人、仪式器物、仪式过程,使艺术与审美观念体系性产生;二是中国古礼。从上古(两百万—八千年前)到中古(八千年前一六千年前)到下古(四千年前一两千年前),有一个古村之礼到古国之礼再到王朝之神的历史演进,为远古审美和艺术观念提供了一个演进框架。三是后来形成的“禮”字,其基本结构(示、查、豆、玉)内蕴着远古仪式的内容。按中国文化由远古演进而来的虛实关联的整体思想,可由实而虚,呈现一个远古审美观念的基本结构。从如上三条路径,结合考古学、文字、文献,或可走进中国远古艺术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