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巴尔干研究学术论坛在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全球变局下的中国与巴尔干”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联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全国各地30多家单位的60多名专家学者。此外,《欧洲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国家安全研究》《国际论坛》《当代世界》《区域国别学刊》《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高水平期刊的编辑老师也参与了此次研讨。
首都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国别区域研究院首席专家邱运华教授主持开幕式。他指出,6月28日,对巴尔干半岛而言,是一个被历史反复铭刻的日子。这一天如同一个微缩的历史剧场,不断上演着这片土地的抗争、分裂与重生。时至今日,6月28日仍像一个永不愈合的伤口,提醒着巴尔干在历史负重中前行的艰难,也映照着其寻求和解与未来的可能。本届论坛选择在6月28日召开,既是对历史的深切回望,更是对未来的主动求索。
会议开幕式上,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力耕教授致欢迎辞。他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肩负着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使命。他表示,首都师范大学作为国内较早涉足该领域的高校,将继续发挥“人才特区”政策优势,弘扬攀登精神,致力于将区域国别学打造成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新增长点, 在服务国家现实需求的同时,服务于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在嘉宾致辞环节,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表示,巴尔干地区地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枢纽,其研究对理解全球权力格局演变具有关键意义。他高度评价了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在系统译介巴尔干国家著作、推动巴尔干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方面所做的扎实工作,并期待中国学界能产出更具开放性、建设性和可持续性的巴尔干研究成果。他呼吁学术界以历史纵深视角构建中国特色的巴尔干学,为国家外交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在主旨发言环节,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首席专家马细谱研究员深入辨析了“文化”与“文明”的学理关系,指出巴尔干文明作为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根脉源自古希腊,并在拜占庭、奥斯曼及中世纪斯拉夫国家等多元力量交织中演进。他系统阐释了巴尔干地区作为基督教、伊斯兰教、东正教文明交汇地带的独特性,并指出巴尔干地区的冲突本质上是民族国家矛盾而非文明对抗。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教授提炼了巴尔干作为“大国争夺的破碎地带”、“多元文明交互地带”和“经济依附发展区域”三大特征。他指出,“多重极化”不仅体现在全球权力离散转移,也表现为欧洲内部政治右转对巴尔干政局的深刻影响。巴尔干的前途将受制于俄乌冲突、欧洲民粹主义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等多重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孔田平研究员梳理了南斯拉夫解体以来的转型困境,并指出西巴尔干入盟进程停滞、民族主义回潮与大国博弈加剧等新挑战,同时肯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在欧洲化进程中的阶段性成果。
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凡君基于实地考察认为,当前巴尔干的大国博弈烈度减弱,国家间历史纠葛与民族复杂情感趋缓,“西行”或成为主导共识。他主张从地缘视角研究现代巴尔干不宜过度复杂化,同时呼吁学术研究需超越单一民族叙事和语言限制,走向真正的跨学科复杂化。
国际关系学院林利民教授分析了非西方赶超西方、中国赶超美国、东亚崛起三大趋势下欧洲实力与地位相对下滑的困境。他指出,当前欧洲实力相对衰落与周边动荡为巴尔干国家战略自主提供空间,建议通过匈塞铁路、中希港口合作等项目深化互联互通,将巴尔干纳入欧亚大陆桥建设的关键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邵滨鸿研究员以杜布罗夫尼克为案例,揭示该城在复杂地缘环境中“自居边缘”避王权冲突、贵族共和制的节制理性、“对强者称臣不失主权”的平衡外交、文化语言宗教包容、海洋经济活力以及强化武装防御等生存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研究员从战略高度探讨了当前国际秩序、中欧关系以及中国与巴尔干国家关系等重要理论概念。他指出,当前多极化的国际秩序遭遇严峻挑战,中国与巴尔干国家关系作为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来自欧盟、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因素影响,应聚焦务实合作,力促“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全球门户”战略实现机制协调,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扎实推进与巴尔干各国间的双边合作。
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院长梁占军教授强调了构建“区域国别学”意义上巴尔干研究的必要性。他反思了传统学科壁垒下研究呈现的局部性、单一视角局限,指出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核心在于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是研究范式的“升级换代”——从知识构建转向知识应用同时呼吁构建跨学科的巴尔干研究知识体系,推动学术研究与国家需求的深度结合。
下午的分论坛学者们分为四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第一组主题为“全球变局下塞尔维亚”,学者们聚焦塞尔维亚的政治外交、历史记忆构建、社会运动以及内外政策等,体现了国别研究的深化;第二组为“世界动态变革期的巴尔干发展态势”,议题涵盖乌克兰危机下的地区秩序、欧盟政策调整(如制度过载、扩盟困境)、北约介入、西巴尔干安全共同体建设困境、罗马尼亚政治生态、巴以冲突下的外交分化等,展现了对区域动态的前沿把握;第三组为“新形势下的中国—巴尔干国家关系”,从新时期关系定位的宏观战略到投资风险评估模型、国际传播创新、中医药出海、文化“柔性突围”、欧亚“中间走廊”、中克创新合作等具体领域,探索了双边关系互利共赢的新路径;第四组为“历史变动中的巴尔干”,学者们深入历史纵深,探讨了文明分界、地理身份认同、游牧文明影响、英国巴尔干研究史、战时中立外交、民族主义“文明”底色、南斯拉夫解体深层次原因及具体历史事件等问题,夯实了研究的历史根基。
会议最后,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院长梁占军教授在论坛总结中回顾了国别区域研究院的创立背景和历史沿革,强调目前研究院聚焦区域国别理论与方法、巴尔干研究、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三个核心研究方向,实现了从理论探索向应用研究的成功转型,在人才培养方面未来将强化中青年学者培养,打造平台品牌活动,促进学界交流。梁占军教授感谢学界同仁对研究院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未来研究院将继续强化学术平台建设,聚焦“百年变局”下的文明互动,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至此,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全国学者搭建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的学术对话,不仅能够深化对巴尔干地区特殊性的理解,更能为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