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11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德鲁斯校区历史系教授、美国华人社会科学教授协会主席方强博士受我院邀请为全校师生带来三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均由我院院长梁占军教授主持。
第一场讲座题为《美国高校主要巴尔干研究中心》。方强教授重点介绍了美国巴尔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他首先详细列举了美国七所设有巴尔干研究中心的知名高校,包括匹兹堡大学、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密歇根大学、波士顿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方强教授特别强调,这些研究中心各具特色,在研究方向和教学模式上形成了差异化发展格局,为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样本。
在学术发表方面,方强教授重点介绍了Journal of Balkanistica和Journal of Balkan and Near Eastern Studies等主流期刊的办刊特色和投稿要求。他结合自身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国际期刊的选题偏好、投稿要求等,为师生们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投稿指导。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就海外中国学的学科划分、国际发表中的具体问题与方强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
梁占军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要提升国别区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加强与国际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他建议师生们系统收集知名研究机构和期刊信息,积极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同时强调,提高外语写作水平和国际发表能力是建设一流研究机构的必由之路,鼓励师生勇于在国际学术舞台发声,推动中国巴尔干研究走向世界。
第二场讲座题为《近代以来国外中国学的发展》。方强教授以他与梁占军教授合著的《谁在研究中国》一书为基础,系统梳理了海外中国研究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趋势。方强教授在讲座中指出,欧洲社会对中国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来华耶稣会士的见闻记录。学者们通过对耶稣会士手稿的整理,编纂出《中华大帝国史》《天朝纪事》等早期汉学著作,奠定了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的知识基础。方强教授介绍,随着晚清与西方列强的交涉增多,19世纪至二战期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学开始系统性地设立汉学学科,并授予相关学位。这一时期涌现了以费正清为代表的第一代汉学泰斗,标志着海外中国研究进入学术化阶段。
二战后,海外中国研究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方强教授分析称,美国出于冷战战略需求,投入大量资源发展汉学研究,使其迅速成为该领域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日本凭借语言文化优势,在亚洲地区的中国研究中占据领先地位。加拿大则因吸纳麦卡锡主义时期流亡的美籍汉学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路径。相较之下,欧洲因战争影响,汉学研究逐渐式微。
方强教授特别强调,1972年尼克松访华成为海外中国研究的重要转折点。全球多国大学相继设立中国或亚洲研究中心,埃及、伊朗等地的汉学也取得进展。他指出,当前海外学界已形成明确的研究分野: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汉学”(Chinese Study)与聚焦现实问题的“中国学”(China Study)并行发展,呈现出专业化、多元化的研究图景。现场师生表示,此次讲座不仅厘清了学术史脉络,更为理解当代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定位提供了重要参照。
梁占军教授表示,该讲座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系统梳理了海外中国研究从耶稣会士时代到当代的演变历程,丰富了师生对国际汉学发展脉络的认知。他希望师生们能够以海外汉学研究为镜鉴,深入借鉴国际区域国别研究的先进经验与方法论,以此拓展学术视野,构建更具全球格局的研究范式。
第三场讲座题为《早期美国华人历史》。方强教授在讲座中深入剖析了美国排华历史的演变及其对当代华人社会的影响。他指出,19世纪以来,华人在美国的生存境遇经历了从被剥削、排斥到逐步争取权益的漫长过程,而近年来的政策收紧再度引发华人社群的担忧。方强教授介绍,19世纪中叶,美国通过美墨战争和西进运动获得西部大片土地,但本土劳动力短缺。为此,中美签订协议,清政府向美国输送大量华工参与铁路建设等艰苦劳动。尽管华人勤劳肯干,却因文化差异和就业竞争遭到白人群体歧视。19世纪后期,华人妇女经营的洗衣房取得成功,部分美国人开始认可华人的勤奋品质,但整体歧视并未减弱。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严格限制华工移民,各地甚至爆发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而政府却纵容施暴者。1898年后排华浪潮加剧,至1904年,约20%的在美华人被强制遣返。
方强教授提到,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抗战赢得了国际尊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社会对华人的偏见。1942年,作家赛珍珠及其丈夫积极推动废除《排华法案》,并最终取得成功。然而,美国国会直到2012年才正式就这一历史错误向华人道歉。方强教授指出,如今在美华人多从事中高收入职业,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但特朗普执政期间对中国留学生的限制政策,以及近年对华强硬态度,令许多华人联想到百年前的排华阴影。他强调,这段历史不仅关乎族群权利,更折射出美国移民政策的反复性与政治博弈。现场师生反响热烈,并就华人权益、美国移民政策等与方强教授展开了深入讨论。
讲座最后,梁占军教授从全球史视角总结了华人走向世界的文明交流历程。他特别强调,海外华人既是文化传播者,又是文明对话的实践者,其历史贡献不仅体现在经济贸易领域,更深刻影响了近现代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进程。这一跨越时空的文明互动,为我们理解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融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
方强教授的系列高水平学术讲座内容丰富、视角独特,不仅拓展了师生的国际视野,更为我院国别区域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此外,在校访问期间,他专门就英文论文写作规范与技巧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并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参与了国别区域研究和国际关系史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这些学术活动不仅展现了他扎实的专业素养,也体现了其跨学科学术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