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优秀案例6】产教深度融合、岗课赛证融通,数控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探索

时间:2023-09-11    作者:    编辑:张欣    来源:先进制造技术学院    点击数: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积极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实施岗课赛证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发展,增强职业社会适应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形势。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群在产业学院建设中逐渐找到一条“政、校、行、企”联动,“1+1+n”深度融合的建设思路。即以双高专业群建设单位和区域重点龙头企业作为双主体的“1+1”,首先是在国家政策牵引下,双方都承担了人才培养改革和用人机制改革等相关任务,在人才与产业对接上目标和方向一致,双方有一定的规模和体量执行相关的协同创新试点任务。“n”代表模具行业内某个方向上技术领先的头部企业,政府单位及其投入的教育培训基地,承担政府任务的园区内数字化平台企业,行业协会,其他兄弟院校等。


图1 产教融合、治理创新,构建岗课赛证融合基础


体系重构、分类对接,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

数控专业群需要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实现与产业相关岗位群对接同时适应不同类型学生。专业群构建了“课程群组+课程超市”专业群课程体系,以便于分级分类培养策略的具体实施。不同的课程群组可以与不同的“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从而实现了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机融通,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X”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与真实工作过程有机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学习成果通过“学分银行”相互转换、学校学业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相互替换等。


图2 体系重构、分类对接,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


对标证书、大赛引领,共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数控技术专业群与深圳市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标准和工作机制,围绕职业核心能力与素养开设相对应的课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把企业的典型案例及时引入教学,围绕数控技术职业技能大赛和车铣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机械产品三维模型设计、工业数据采集与边缘服务等几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证书将其内容及时融入教学,将岗位需求、大赛内容、证书标准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

数字赋能、强化融合,探索岗课赛证融通实施路径

依托国家虚拟仿真基地开展虚实一体化课程开发,基于数字技术开发课程资源,强化了课岗融通、课证联通、课赛融通、课创贯通。通过引入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有效的拓展了开展教学的时空,可以构建全时段的校企的交流平台,同时诸如智慧职教、学习通等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应用,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管理,便于实现多元评价和对标考核,更好的证书的标准细化到每一次课程学习的评价考核中。基于数字化平台也更容易实现技能竞赛的全员覆盖,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专业群整体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

以上举措获得显著成效

建设国家骨干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5门,国家规划教材3本

建设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3个国家骨干专业。建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创新思维与训练》、《气动系统设计与仿真》、《塑料模具设计实战》5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编写出版《机械基础(少学时)》、《UG NX8.0数控加工编程应用》、《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3本国家规划教材。

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7项,省级30项,承办技能大赛2项

数控技术专业群学生2022年在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4项,获省级奖项30项,在“挑战杯”竞赛中获省级奖项4项,“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省赛获奖2项。承办省级及以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2项次。

建设5个“1+X”证书试点,其中2个获得优秀试点

开展“课证融合”改革研究,试点车铣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机械产品三维模型设计、工业数据采集与边缘服务等5个“1+X”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22年完成X证书(含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量为220人次。

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7个、订单班20个,支持培育15家产教融合型企业

专业群与银宝山新等合作成立“精密模具产业学院”。依托产业学院平台,开展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7个,与深圳金三维等20家以上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专业群按照学校“1351”标准开展校企合作,21年订单培养达到327人,支持培育15家国家级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

毕业生平均起薪超平均值120%,初次就业率99.13%对口率91.26%

2022年应届毕业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达到99.51%,初次就业平均起薪线达到4593.69元,超过全省高职院校上一届平均月收入120%;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9.13%,就业对口率达到91.26%。

以上举措取得重要成果,产生巨大社会影响

专业群与格力集团模具、美的集团威灵电机和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协同培养;与TCL集团合作开展集团内部岗位和标准调研,与我国汽车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头部企业明珞装备公司成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标准研究中心,带领省内7所高职开展数字化制造行业能力标准开发。主持建设的全国第一个地方制造行业团体人才培养标准机械制造业能力标准用于省机械行业协会下384家会员单位和全省45家中高职院校。相关经验多次在省教研院组织的教研交流会议和省机电教指委进行了汇报,涉及省内职业学校70多所。

专业群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国家资历框架标准的研制和国家数控专业中高职衔接标准研制,主要参与的《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作为全国首个同类标准发布,全国24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团队成员多次受邀参加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组织的汇报讲座,以及贵州教育厅组织的双高建设研修班讲座,涉及人数达2100多人次。2021年教育部校长书记培训班180所学校校长或书记专程来我校考察并交流经验。

成果应用于 “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已经培养校内两届留学生共54名。与马来西亚新世纪职业技术学院共建“鲁班工坊”,共同开展数控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到目前为止已经为马来西亚培训学员51人次。另外与泰国教育部合作,与其下属罗勇工业园区春武里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培训,为工业园区提供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北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马沥村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中心办公室 邮编:510550 电话:020-36552357   E-mail:1410634026@qq.com

学院南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同和街蟾蜍石东路2号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3号楼301 邮编:510515  电话:020-61362286   [交通示意图]

版权所有 ©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处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