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长河奔涌向前,奋斗的脚步不曾停歇,新的机遇接踵而来、新的力量不断迸发,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回溯这五年,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电子信息学院用奋斗把握机遇、用定力应对挑战,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研究型学院的建设目标,用实招实绩将时代强音落地为干事创业的生动写照。
回溯这五年,电子师生洒下了奋力拼搏的汗水,印下了勇攀高峰的足迹,留下了夙兴夜寐的身影,全体电子师生所书写的每一笔都力透纸背。全体电子人以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精彩回答了“强国建设、电子何为”的时代课题,自信书写了星辰大海的一场场奔赴。
回溯这五年,是党建引领、淬炼底色的五年,是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五年,是知行合一、奋楫笃行的五年,是齐心协力、众行致远的五年。我们为每一个用奋斗书写精彩的电子人点赞,为每一个投身强国建设的奋斗者喝彩!
初心如磐,党建领航赋能高质发展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净化学院政治生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实效。
学院党委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练“红芯文化”党建品牌,成立学习先锋委员会,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党建融合发展新模式。学院党委获评浙江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电子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所党支部获评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王光义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高明裕获得省级“师德楷模”称号,刘军获得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李竹获得省级“三育人先进个人”荣誉。李竹主持的“桃李成蹊”名师创新工作室入选浙江省教育工会名师创新工作室,学生党员汪展帆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学院党委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融合,引领全院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学深悟透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
矢志一流,学科建设再创喜人佳绩
近五年,学科参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主持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32项,其中千万级以上项目5项,承担百万级以上重要企业委托项目50余项,年均科研到账经费超亿元。“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清华、北大等18所高校一起,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学科拥有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平台,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单位,全国高校唯一依托单位)、“射频电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微传感器与微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毫米波高速空联网和分布式智能计算”国家级学科引智基地、全省智能汽车电子重点实验室等 10 余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与绍兴市政府、绍兴滨海新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聚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共同打造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杭电绍兴校区)。
锐意进取,师资队伍迸发生机活力
五年来,师资力量持续增强。近五年引进双聘院士1人,柔性引进人才9人,开展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研究生。专任教师规模已从2019年初的175人增至目前的220余人,其中新增国家级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10余人。聘请校外企业博导46人、企业硕导78人,与学科导师共同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学院新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入站博士后14名,聘请编外研发人员27人。王光义教授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陈龙教授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程知群教授带领的电路与系统团队获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潜心育人,人才培养结出累累硕果
学院着力培养学生前沿理论研究、复杂工程以及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取得丰硕成果。
基础研究有突破
近五年,研究生共发表一作SCI论文455篇,年均增长50%,研究生一作发表Nature子刊论文6篇;其中硕士研究生张驰一作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 1篇,硕士研究生段灵福与导师共同一作发表Nature Photonics封面论文;博士研究生靳培培获IEEE电路与系统学会Guillemin-Cauer最佳论文奖;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24篇,其中SCI论文13篇。授权发明专利430项,已转化122项。研究生主持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19项,获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28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6项;省优博论文实现零的突破,连续两年获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1篇。
学科竞赛有优势
近五年,学院在学科竞赛中获顶级赛事国家级奖项250余项,省部级奖励160余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上共斩获7项全国冠军和2项全国亚军,总成绩连年位居全国领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排名位列全国前列。2020年,李郑慧等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黄崇君等获得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第一名“瑞萨杯”。2022年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银奖1项。2023年,获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最高奖“TI”杯。







服务社会有收获
近五年,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作为志愿者服务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杭州第19届亚运会等大型活动达200余人次,深受好评;100余人长期在地方研究院如温州研究院、富阳研究院、浦江研究院学习工作,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位研究生先后参加为期3个月以上的中国国家航洋局的大洋科考项目,随科考船奔赴西太平洋,负责深海探测仪器维护,服务国家深海极地战略。
就业质量有提高。
学院年均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各500余名,80%左右毕业生留浙工作,大部分被华为、海康、大华等世界知名企业录用;40%左右的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其中去往国内外知名学府学生比例接近50%;毕业生在企业单位的就业稳定性、岗位热爱程度、动手能力强得到行业公认好评。
厚积薄发,社会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学院聚焦电子信息领域关键核心与共性技术,在参与国家重大工程、解决“卡脖子”问题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勇担重任。
参与重大工程,推动国家重要战略实施。作为国产第一款集成电路EDA软件“熊猫系统”的参与单位之一,学院近年来聚焦射频集成电路EDA工具开发,保障中电科研究所、中芯国际、华为海思等需求,成果与华大九天合作,有力支撑了集成电路工业软件国产替代。参与了国家深海极地重大工程,研制国际领先的深海电子测控系统、岩钻与抓斗等装备,连续服务国家大洋科考17年,执行航次期间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频电话慰问,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服务地方经济,对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学院与华为、华大九天、士兰微、杭州立昂微电子等头部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与温州、浦江、富阳、绍兴等在物联网、微电子装备、5G、集成电路等领域共建研究院,助力地方产业升级。学科承担企业委托项目684项,其中百万级重点项目50余项。在射频集成电路工艺器件建模建库和PDK技术处于国内领先,通过华为国内第一套化合物半导体工艺设计、制造全流程全国产化开发验证;是华大九天射频全流程工具基础模型库的国产化替代的唯一单位。近五年,学院授权发明专利1035项,转化/许可 280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示范基地。高明裕、王高峰教授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2项。
包容并蓄,国际合作实现纵深发展
近五年,学院与境外高校签订科研合作协议15项,赴境外学术交流研究生逐步提升,2021级学硕研究生比例达到25%以上,其中与白俄罗斯国立信息和无线电电子大学合作,获科技部中-白政府间科研合作项目2项,合作发表8篇高水平论文,2020年获批国家留基委“俄乌白”人才培养项目;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Ian Reaney教授实验室深入科研合作;与英国博尔顿大学开展科研合作,合作发表论文4篇,其中学生一作的nature子刊1篇。
2023年首次与日本山梨大学合作招收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塞浦路斯理工大学合作招收电子科学与技术学术硕士研究生共计40人,并于11月成功举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日本山梨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学典礼。目前已完成10门外方课程的线下授课,来校授课外方教师共计13人。同时进一步加强在地国际化,引入澳、法、日高校高水平国际化线上课程3门,受益学生102人,拓展国际化学生受益面。




春山在望,未来可期。回望过去,我们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满。迈进新征程,锚定新目标,攀登新高峰,全体电子人使命在肩,必将勇毅前行、勇立潮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五年的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一代代电子人接续奋斗、谱写新篇。我们既要拆开岁月积淀的厚礼,也要再启培育时代新人的征程!电子信息学院将瞄准国家战略需求,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强化有组织科研,不断向顶天、立地、入海的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电子人特有的智慧和力量。
新的五年,我们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心、为人民而歌。我们会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总结电子信息学院过去5年的办学成果与经验,加快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综合改革。我们会胸怀“国之大者”,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