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药学院中医药民族医药国际联合实验室王炜教授研究生邓雅思同学在药学领域著名国内期刊《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中国科学院一区TOP,IF:11.9)发表题为“Multifunctional Prussian blue nanoparticles loading with Xuetongsu for efficient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rapy through targeting inflammatory macrophages and osteoclasts”的实验性论文。
该研究成果亮点突出,荣膺期刊封面论文,最终作为重磅封面文章,最新发表在该期刊第20卷第3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滑膜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全球约1%人口深受其扰。该疾病不仅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更可引发不可逆的关节损伤,中晚期致残率高达60%~70%。巨噬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异常激活在RA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加剧病情。近年来研究发现,在关节炎内环境中,这些细胞表面的叶酸受体蛋白显著上调,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传统药物如甲氨蝶呤虽能缓解部分患者症状,但仍有相当比例患者治疗反应不佳。生物制剂则存在价格高昂、可能引起严重感染等风险。更为棘手的是,在RA炎症长期刺激下,关节内的滑膜会逐渐增生变厚,像一层变硬的“隔膜”,阻挡药物进入关节腔的通路,使得药物难以抵达关节深层发挥作用。开发更高效、安全的抗风湿药物迫在眉睫。
血筒素(Xuetongsu, XTS)是一种从湖南抗风湿土家药血筒(Kadsura heteroclitaRoxb Craib)中提取的三萜化合物,研究表明它能够显著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的增殖,展现出显著治疗潜力。为了增强XTS的半衰期和靶向性,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叶酸修饰的仿生普鲁士蓝-XTS给药系统(简称FMPX NP)。这种创新设计通过叶酸修饰使纳米材料能够选择性识别并结合炎症巨噬细胞和破骨细胞表面高表达的叶酸受体,实现精准药物递送。此外,FMPX NP在激光照射下表现出良好的光热效应,能够促进炎症细胞内的XTS靶向释放,实现光热治疗。此外FMPX NP通过双靶向和光热控制机制发挥协同治疗作用。这种生物/化学/光热三联策略为RA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
体内实验结果表明,FMPX NP使XTS的半衰期延长了2.32倍,显著改善了其药代动力学特性。在关节炎诱导的模型大鼠中,FMPX NP治疗使后足肿胀从12.10±0.49 mm显著减少到8.24±0.09 mm,效果明显。更重要的是,这种治疗有效防止了骨损伤,这对于阻止RA病情进展和预防关节畸形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王炜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湖南特色中药和民族药物研究。课题组从湖南湘西北土家药中分离鉴定了包括血筒素在内的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在确证了这些主要活性成分抗RA高活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机制研究。此外,还通过建立了多功能仿生材料修饰民族医药中主要活性成分靶向治疗RA的体系,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研究成果先后在《ACS Nano》《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J. Pharmaceut. Biomed. Ana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此外,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湖南省小荷人才等项目的资助。我校是该篇文章第一单位,药学院研究生邓雅思和李斌教授是共同第一作者,王炜教授、余黄合老师和湖南大学生物学院刘斌教授分别为共同通讯作者。
责编:彭莫凡
一审:彭莫凡
二审:闫丽颖
三审:廖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