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静 石军)7月8日上午,我校2024年度公共基础课考核交流会在梧桐语问学中心问道厅举行。学校部分教学单位30余人参加考核交流会,副校长冯丹、文劲宇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医学院和体育学院等6个承担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院系负责人进行了工作汇报。会议由文劲宇主持。

文劲宇强调,公共基础课是落实学校“强基础、重实践、促交叉”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支撑,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他指出,各院系既要充分肯定已取得的成绩,也要正视面临的挑战。学校将持续优化政策支持,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教学活力,共同打造具有华科大特色的新时代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在汇报环节中,各院系充分展示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工作亮点和丰硕成果。

数学与统计学院王湘君副院长重点汇报了学院在公共数学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学院秉持“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服务专业”的教育理念,构建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竞赛育人”三维一体的教学体系。面对师资紧张的现实挑战,学院通过优化课酬体系、成立公共数学教研中心等创新举措,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教学改革方面,建成3门国家级和3门省级一流课程,10个课堂获评“学生最满意课堂”,连续11年荣获校级教学质量一等奖。在人才培养方面,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6项(全国排名第四)、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项11项,充分展现了教学与竞赛育人的协同效应。
物理学院刘会平书记系统介绍了学院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成效。学院始终坚持“公共课是立院之本”的办学理念,重点打造了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累计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养出2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141人的教学团队中教授占比达38.3%;教学制度健全,常态化开展教学研讨,通过设立专项岗位和完善绩效激励机制,有效提升了教学积极性。2024年,学院获批8项教学改革项目,新增30个实验项目。学院投入2500万元用于实验设备更新,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一等奖3项,构建了"名师引领-课程创新-实践育人"的特色教学体系。
外国语学院许明武院长详细汇报了学院在公共外语教学方面的创新成果。学院创新构建了“通用英语+学术英语”的分层课程体系,其中国家级一流课程《学术英语写作》首年注册人数突破400人。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首创的“三L教学模式”获得教育部认可,建立的写作中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国际学术发表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实施“听课+带教”的培养机制,教师团队获得省级教学竞赛特等奖等重要荣誉。学院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10项,出版《湖北文化英语教程》等特色教材,形成了“分层教学-学术赋能-国际拓展”的特色育人模式。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昊驹副院长重点介绍了思政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构建了“必修+特色+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全面落实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打造出《深度中国》国家级一流课程和4门省级一流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建设"我的专业我的国"等品牌活动深受好评,首创的“喻山智语”AI思政智能体具有示范意义,2位教师获得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二等奖。通过实施“名师带新师”计划和每门课程5万元的专项建设经费,3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竞赛特等奖,形成了"理论铸魂-实践育人-品牌引领"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基础医学院王芳副院长系统汇报了医学公共课程的建设成果。学院构建了“理论-实验-临床”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强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健全机制保障,年度投入600万元专项经费保障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方面,主编5本国家级规划教材,开发14门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开设20门特色选修课。将同济西迁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编写的《医学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具有鲜明特色,1位教师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一等奖等31项重要奖项,本科生升学率达到94.4%,通过智慧实验室建设和教师动态评价等创新举措,形成了“文化传承-临床融合-创新实践”的医学教育特色。
体育学院孙竞波院长全面介绍了体育教育改革实践成果。学院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围绕“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育人目标,构建了“课堂教学+课外锻炼+体育竞赛+体质测试+思政教育”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分类分层、课内外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开设包括匹克球等在内的40余门特色课程,游泳课程深受学生们喜爱,实施“一生一技”培养计划,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6.7%,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基于OBE理念推进分层教学改革,心理干预课程获评省级思政示范项目,教师团队荣获湖北省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网球队等运动队多次夺得全国冠军,充分展现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显著成效。
在汇报交流中,基础课院系普遍反映存在教学型师资不足、教师职称晋升较难及待遇有待提高和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有待突破等困难。
专家组对以上院系的交流汇报分别进行点评、提问。各与会院系党委书记、院长先后与校领导及评审专家交流。

文劲宇副校长表示,各院系要结合学校“十五五”事业发展规划,完成学院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专项规划编制。规划编制要立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度,紧扣“强基础、重实践、促创新”的办学定位,重点围绕思政课程、数理基础、体育教育、外语教学和医学基础等课程展开。各院系要主动作为,通过专项规划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深层次问题。
冯丹副校长做总结讲话,充分肯定了教师们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创新,凭借强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展现了务实的工作成效和卓越的教学质量,并就未来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结构配置;二是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推进现代技术应用;三是要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形成闭环管理机制。她强调,全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程育人功能,为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据悉,这是学校首次专题聚焦公共基础课开展考核交流。公共基础课质量提升工程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夯实通识教育体系、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本次考核交流会议不仅全面总结了公共基础课建设成果,检视了建设成效,分析了共性问题,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更是推动公共基础课持续改进、提质增效的有力契机。学校将以此为新起点,持续强化顶层设计与资源统筹,优化师资结构与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支撑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完善长效机制,为“双一流”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