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由辽宁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文学批评研究中心、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写作主体·创意人文·AI赋能”青年评论家工作坊在大连成功举办。《小说选刊》副主编李云雷,上海文艺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李伟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作家、编剧、浙江省青少年作协主席海飞,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石一枫,《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主编王国平,《南方文坛》副主编、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曾攀,《上海文学》副主编来颖燕,《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臧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程旸,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景明,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妍,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马琳,作家班宇,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伦理研究所所长、写作中心主任梁海,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丁颖。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宁芳,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狄乾斌、《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卜红双、出版社社长王星、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张学昕、文学院院长洪飏、文学院党委书记孙忠权、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李伯冉、文学院副院长武兆雨、外国语学院教授李梓铭,及我校文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此次活动。论坛开幕式由辽宁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邓志超主持。

副校长宁芳、文学院院长洪飏、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张学昕分别致辞。宁芳表示:本次学术工作坊是我校推动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实践,是立足时代前沿、探索文学与科技融合的生动体现。不仅为青年学者展示和交流提供机会,更为辽宁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学术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思想动能。洪飏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学院的发展现状,强调文学院在文学批评、创意写作等领域的深厚积累,期待通过此类学术活动打造学术特色品牌。张学昕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文学创作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重构着写作主体的身份认知、拓展着创意写作的理论边界、重塑着文学创作的生态格局。期待在研讨中,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学术共识。
研讨会分为上下两场,分别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和《南方文坛》副主编、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曾攀主持,张学昕做会议总结。围绕“学术界对AI生成文本的态度为何分化?”这一主题,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结合当下AI高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自身经验分别发表观点,现场研讨气氛热烈。
本次工作坊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彰显了中国学者在科技浪潮中坚守人文精神、开拓创新的文化自信。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学校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继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人文理论体系,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学术共同体,培育新时代复合型人文研究人才,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展现高校的使命担当。

文字:姜姗
编辑:姜姗
审核:王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