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返回]

微球编码-AI解码显微成像多重传感技术及装备研究

2025年06月06日 13:01 迟景云 点击:[]

报告时间:2025-06-11 14:30

报告地点:理化楼C501

报告人:陈翊平

主办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报告人学术简介
  陈翊平,教授,大连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和“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针对“舌尖上的安全”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和国家需求,致力于研发快速、简单、适合现场检测的生物传感分析方法及便携式装备,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主持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科技部课题和1项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近5年以唯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Food,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Nano, Advanced Science, Nano letters, Nano Today, Analyt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Food Chemistry等刊物发表中科院1区Top论文76篇(其中IF>15论文11篇,自然指数期刊22篇)。授权30项国家发明专利(第1发明人),其中8项发明专利实现了550万元成果转化。以第一完成人分别获得了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大北农科技创新奖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担任SCI期刊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副主编(中科院二区),入选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Top 2%科学家榜单(近七百万科学家)。
报告内容
  本报告解析了编码微球探针介导的“增敏降噪”显微成像数字化多重传感机理,实现了食品中多种危害因子同时快速检测;研发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驱动的微球全息成像数字化快检新技术,研制了全息成像快检装备。上述所构建的编码微球显微成像高通量传感理论体系,从多重信号转化机制及信号处理策略上降低了食品基质对检测信号的干扰,显著提升了多重检测信号同时转化效率。研究成果提高了快检技术的准确性及检测效率,推动了AI技术在食品安全快检领域中的应用,实现了从快检理论到关键技术及智能装备的全程创新。

上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时期的经济决策和战略部署——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解读 下一条: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和写作的基本方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