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纺织与服装学院的前身是2001年山东南山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初期设立的纺织学院,学院设立初期便开展纺织类专业专科学历人才培养工作。2007年,纺织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后期陆续增设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两个本科专业。2014年,基于学校资源整合发展的大学院建制并入工学院,改为纺织系。2021年,学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将纺织系从工学院剥离,与山东南山智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联合成立产业学院,定名纺织与服装学院。
学院围绕纺织服装产业“科技+时尚”发展需求,借助产业学院校企协同管理的组织架构,实行“管委会、监委会决策监督、院长管理、专家治学”的管理体制机制,保障教研产深度融合。学院以党建引领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创新发展,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服务平台等一系列举措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水平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先后被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优秀院校”“产教融合创新示范院校和产教融合先进院校”等荣誉称号。

(学院部分荣誉)
一、党建业务双融合,营造“崇德”育人环境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党组织建设凝聚力,以党建引领学院发展,先后与山东南山智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龙口市下丁家镇机关党支部签订联建共建协议,以服务企业发展和属地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创建系列党建服务活动,凝练教学科研课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地,营造“崇德”育人环境。2023年学院纺织系获批山东省教育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2024年纺织与服装学院党总支获批烟台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纺织系获批山东省教育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

(纺织与服装学院党总支获批烟台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1.党组织联建共建,激发师生责任感与使命感。
校企、校地党组织共同组织开展参观党建基地、“点亮灯塔•共享悦读”读书分享会、“七一”新老党员共话初心等系列活动,逐渐形成定期性多元化活动机制,在各项活动中注重师生自我感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激发师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纺织与服装学院开展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主动服务地方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学院参加“我拍乡村美景,促进乡村振兴”“党建引领乡村共富”樱桃产业党建联盟等系列活动。科研团队围绕“乡村振兴”开展科学研究,“乡村振兴视野下齐鲁乡村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山东农文旅产业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互馈路径研究”等获批省级项目。

(服务乡村振兴系列活动)
3.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崇德”育人润物无声。
学院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黄河流域发展战略为依托,深挖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探索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推动黄河流域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获山东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黄河流域纺织服装类‘工匠+智尚’课程思政实践基地建设”获批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织物组织结构”课程获得山东省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山东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证书)
二、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
学院为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用人需求,采取“引、聘、培”相结合思路,强化“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将原本单一的“菱形”式不稳定师资结构,建设成为包含研究方向、学历层次、年龄梯次、职称结构及双师比例五个方面四个层次的“金字塔”式教师队伍结构。
1.“专兼同步、聘评并举”,实现校企人才双向流动。
专职引进高层次银龄教师担任学科专业带头人,引领开展专业建设工作。以项目式等柔性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担任团队带头人,现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制定行业企业导师聘用和职称评定相关制度文件,促进企业人才双向发展。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认证与聘用机制,改革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形成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2.“按需配置、联合授课”,构建新型教师团队。
“按需配置”指原有教师或理论教学能力强的学院自有教师承担理论课,实训或实践环节课程安排实践能力强、被我校聘任的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来完成。“联合授课”指学院安排自有理论课教师全程参与企业教师授课,他们是理论课讲授的主体,同时在企业教师讲授实践课程前,与其沟通具体授课内容,使授课内容紧跟企业的生产实际,并相互学习教学方法。
3.“共组团队、共研课题”,产出高水平教科研成果。
深化师资队伍共融,多层次多种类组建教科研团队,深化团队与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产教融合纺织工程专业教师团队获评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产教融合纺织工程专业教研室获批山东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纺织工程专业获批山东省优势特色专业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五年,出版教材专著18本;获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8项、“纺织之光”教学成果奖16项;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表北核及以上论文50篇。

(“产教融合纺织工程专业教师团队”荣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山东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

(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部分获奖证书)

(学院产出的部分高水平教科研成果)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打造“智造+时尚”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
服务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以建设高水平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研服务平台为着力点,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围绕校企六共建(专业、团队、课程、教材、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服务平台),助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走深走实,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践行见效,形成高水平纺织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2024年智尚纺织服装产业学院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

(校企合作模式)

(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
1.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提升学生职业胜任能力。
学院按照课程、教材、案例一体化建设思路,围绕学生职业胜任能力培养创新课程建设,将生产导师、工程案例、研发过程等产业元素引入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内容衔接生产发展、教学活动链接生产实践、目标考核对接生产要求,使职业胜任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目前出版应用型教材15部;获省部级教材奖励2项;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获山东省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二、三等奖各1项。

(教材建设成果)

(山东省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获奖证书)
2.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校企行共建“智尚”纺织服装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共管、共建、共享运行模式,构建“一主线+三岗位+四交互”的“1+2.5+0.5”叠进式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基地获批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五育并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基于产教融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案例获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3年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

(“一主线+三岗位+四交互”的叠进式实践教学模式)

(实习实训基地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
3.共建产学研服务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以及企业在技术研发、工程实践方面的优势,校企共建产学研服务平台,获批功能性纤维与纺织品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科创创新平台。依托平台全面扎实推进双创教育:一是将科研成果整理成教学案例200余个,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二是依托生产研发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获批省级以上双创项目15项,学生发表北核以上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00余项,学生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部分科研创新平台)

(学生部分获奖证书)
未来,学院将紧紧围绕“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校企一体、协同育人”办学理念,持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更加合理高效的校企协同育人组织架构,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逐步建设成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