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 江波:让国人吃得更健康更营养,让国际了解中国食品科学

发布者:吴迪发布时间:2025-04-11浏览次数:195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了让大家吃得更健康、更营养,他长期从事生物技术制备功能性配料以及生物技术对食品性质的改善。他当选中国大陆首位美国食品科技学会会士和国际功能食品学会会士,在国内外食品科学界享有很高声誉。他专注讲好中国食品科学故事,提升中国食品科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他长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出访近50个国家/港台地区100余次,担任多份中外文期刊的重要编辑职务。他就是南京大学化学系1978级校友、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波教授。


艰苦求学励心志,专业转型创佳绩

1962年,江波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军人家庭,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的四年里,江波在无锡江宁机械厂担任化工处理的技术人员。1986年考上无锡轻工业学院的研究生,硕士阶段攻读粮油科学与工程系粮油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微量金属元素氨基酸方向的研究,师从刘当慧教授。1989年硕士毕业后考入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师从三位中国食品科学奠基人丁霄霖、王璋、许时婴教授,攻读食品工程专业的博士。

对于专业、对于研究,江波也曾有过迷茫,从化学专业的研究转向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对他来说是一场挑战,同时也是一场机遇。食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资,当时食品科学行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为了响应时代号召、发挥自身长处,江波选择了从事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

正是在博士阶段,江波开始了对功能糖和食品酶学的研究。经过较长时期的探索和攻关,江波团队采用食品酶法生产低聚果糖(以蔗糖为原料)技术,取得了显著成就,工业化水平达到国际一流,于1997年底在云南实现了国内首个低聚果糖的工业化生产,产品被国内外多家著名食品企业应用。在与其他研究者和产业的共同努力下,不仅是低聚果糖,他在国内起步研发其它产品,无论是市场占有量还是产量,都已位列世界第一,为中国的食品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今天,他还在不断探究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型功能性糖、氨基酸及其他功能性配料、功能性组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近十年来,江波在NatureCommunications,JournalofAgricultureandFoodChemistry,FoodChemistry等SCI期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国家级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研奖励10余次。

2017年,江波当选为美国食品科技学会会士(IFTFellow),不仅成为当年当选的8位IFTFellow中唯一一位来自非美国本土的科学家,更是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成立于1939年的美国食品科技学会拥有来自111个国家的3万余名会员,是当今世界食品科学与技术领域最大的组织,在领域内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2021年10月,在第十三届国际功能食品大会开幕式上,江波当选为国际功能食品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NatraceuticalsandFunctionalFoods,ISNFF)会士,成为我国国内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学者。

江波先后当选为两个国际食品科技界学会的会士,是对其在食品科学与技术尤其是功能糖和食品酶学所取得重要成就的高度肯定。

教书育人守初心,国际交流担使命

无论在科研上取得多大成就,行政职务有多忙,江波始终不忘自己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本分,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育人宗旨,先后直接培养了30名博士生和65名硕士生

江波非常注重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多样化教学,同时采用案例教学赢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他除了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食品化学》专门翻译出版了世界食品科学权威教材、美国学者费尼玛(Fennema)主编的《食品化学》和美国学者帕克(ParkerR)的《食品科学导论》促进了我国食品学科的人才培养与世界前沿水平的接轨。

江波是一名具有国际眼光的食品科技工作者。他多次赴加拿大圭尔夫大学食品科学系和俄亥俄州立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系进修访学,与国际同行合作开展食品生物技术应用方面的科研工作。他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特邀报告,并积极组织在境内外举办的国际会议及各类学术活动,2003年至今已组织了多个大型国际会议及国际学生竞赛。江波认为,国际学术交流对食品科学非常重要,他说:“在我们的本科教育里有几大要素,其中一个也是国内外高校对本科教育的要求之一,那就是理解和尊重各国文化。国际交流为食品科学带来的不仅是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它的背景、它的文化。例如各国科学家对知识产权的看法,各国人民对食品要求的异同,各个国家从原材料到加工、运输以及流通最后进入消费市场的途径等等。通过国际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分享、了解很多的信息,从而促进食品科学的发展。”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是通过交流、通过学习和分享,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来进行创新性的研究。

参政议政献良策,公益科普惠群众

江波于2002年8月加入中国致公党入党后,2006年5月出任致公党江南大学总支主委,2011年12月出任致公党无锡市委副主委。他还先后担任无锡市政协委员和无锡市人大代表,任职期间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履职尽责,为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带着自己的《新型功能性糖D——塔格糖的生物制备技术》优势项目落户无锡本地,促进了区域农业生物产业向高端发展。

作为一名食品科技领域的专家,江波还勇于承担公益科普的社会责任,向公众普及食品安全与健康营养方面的科学知识。为消费者所关心的问题如怎样健康用油、辨别黑米提供专业建议,帮助公众科学认知食品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江波看来,中国的食品科学、食品研究、食品产业以及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虽然短短20多年里已经取得飞速的发展,但在最重要的创新性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他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食品科学基本上处于跟跑阶段,目前有一些已经进入了并跑阶段,但是真正能做到领跑的还很少。究其原因,他分析主要与我们的研究思路有关,也与我们的自信心以及评估体系有关:“目前的研究者主要还是看国际上怎么做。他首先会自己或者要求学生查阅文献,看国际上有什么新的研究进展,然后就是模仿和跟随别人来做。这是我们中国科学家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个学科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已年近花甲,社会职务也将逐渐卸去,但江波研究食品科学的步伐不会停下,他始终心系民众的饮食健康。他坚信,鉴于食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食品与健康、安全、文化、时尚的关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一个食品人都需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建设食品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奋进,才能书写无愧于己、无愧于科教事业、无愧于新时代的答卷!”江波说道。

(文/顾烨青、刘朗转载时有所删改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