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江苏省委在江苏省南京市联合召开追授边晓斌同志称号表彰会,追授我校法学院1992级校友边晓斌同志“全国模范法官”“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边晓斌1992年进入南京大学学习,1994年从南京大学经济法专业毕业进入法院工作,在基层司法审判第一线奋斗近30年,生前系仪征市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四级高级法官。曾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先后获得“全省法院援藏援疆工作先进个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十佳办案能手”等荣誉。2023年12月14日,边晓斌在执行案件现场勘查任务时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9岁,被追授为仪征市优秀共产党员,追记个人二等功。
他忠于职守、担当作为,在不同的岗位上均创造了过硬的业绩,用生命大爱践行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铮铮誓言,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最温暖的星”永不落
1994年,边晓斌从南京大学毕业后,扎根人民法庭长达15年。仪征法院原新城人民法庭庭长余起宏回忆起与他共事的日子。有一次,他们处理一起排除妨碍案件。新城镇因企业规模扩大,电网超负荷,导致频繁断电,影响企业生产和村民生活。供电公司向法院申请排除妨碍。
“晓斌在前面探路,他又好出汗,灰色法官服后背上都是白花花的汗渍。”余起宏记得清楚。
或许是自小在农村长大,边晓斌见人先笑,说话总带着商量的语气,很快就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就这么跑了一两个月,村民们的工作全做通了,一根根电线杆稳稳地立在田里,供电稳了,村里的生产生活也没耽误。
在田间地头跑出来的群众工作方法,让温厚谦和的他,渐渐沉淀出胆气、魄力与担当。
2016年,组织号召援疆时,边晓斌的女儿正备战中考,母亲身体不好,家里的房子又在装修。可他没有半点犹豫,背起行囊去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挂职新源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
“还记得初到新源,面对气候不适、饮食不习惯,晓斌迅速调整状态。”同期援疆的扬州瘦西湖风景区财政局局长张英明记得,为摸清当地民俗和农牧民对矛盾化解的需求,边晓斌常和少数民族法官一起往茫茫山区牧场跑,不到一个月就走遍了新源县所有乡镇。
他不仅把审判管理的新理念带到新源法院,参与搭建多位一体诉讼服务平台,还积极推动两地干警交流。2017年5月,西北政法大学举办法律业务培训班,扬州地区有几个法院参加。边晓斌知道消息后积极向西北政法大学申请,为新源法院争取到几个培训名额。赵杰、费君等法院年轻干警、少数民族业务骨干随后赴陕学习。援疆期满回到仪征后,他还惦记着新源,主动搭建两地交流平台,建立了仪征法院与新源法院定期在线交流机制。
直到现在,不少新源法院干警的手机里,还存着边晓斌当年发的新疆冬日雪景。当年去西北政法大学培训的10名干警,如今都已成为新源法院的中坚——有的当庭长、副庭长,有的已是院领导。
“真诚、热情、纯粹、尽心尽力、没有架子、待人和善,永远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像没有什么烦恼一样。”这是所有与他共事过的人对他的一致感受。这样一个阳光开朗的人,猝然离去,给所有人心里留下了难以填补的遗憾。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您就是最温暖的那颗。我们知道再也见不到您,但您的引力依然存在。”这是仪征法院青年干警们写给他的诗。
想民生所想,忧民生所忧
整理遗物时,同事们在他的办公室发现了47本工作笔记,扉页写着:“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笔记中记录着案件要点和群众诉求,体现了他扎实工作的诚恳。
2021年,边晓斌分管破产审判,面对全新领域,他翻阅破产法相关书籍,常常熬夜学习。苏港船厂破产案件是个难啃的“硬骨头”,企业裁定破产后7年间,资产多次流拍,200多名职工安置无望。边晓斌主动接手此案,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学习,家人劝他休息,他却说:“晚睡一会儿是小事,没把问题搞懂就是大事!”
转机出现在2021年,边晓斌察觉到造船业有了起色,立即向辖区政府提议将破产处置与招商引资相衔接,吸引投资人参与竞价。经过多轮竞拍,最终以2.3亿元成交,职工和债权人都能拿到款子,安心过年。
“法官办的不仅是案件,更是别人的人生。”边晓斌常对年轻干警说这句话,并用行动践行。2010年冬,农民工魏文斌在安装招牌时从高空坠落,妻子杨玉珍带着儿子四处借债治病,把躲着不担责的老板告上了法院。边晓斌得知后,主动捐款并协调相关部门发放生活救助金,帮助他们尽快拿到赔偿。
魏文斌一家的困境不是个例,在边晓斌近30年的工作生涯中,有无数人、无数家庭在他的帮助下走出了困境。他始终关注着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倾听他们的声音,努力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无论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还是因家庭变故而陷入困境的弱势群体,边晓斌总是尽心尽力,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简朴作风,尚真人生
“尚义求真”,是仪征的城市精神,也是边晓斌的底色。
2010年,边晓斌到民一庭任庭长时,周成晨在庭里做书记员。他写态势分析报告时,总想着“糊弄过去就行”。张澎刚到仪征法院任院长,开会后,周成晨听说院长表扬了那份报告,心里满是诧异。后来才知,那份报告是边晓斌带回家修改到凌晨,数据、案例样样俱全。周成晨感到惭愧,边晓斌却说:“我不怪你,但以后碰到任何事都要认真对待。”
“这个事情对我影响很大,让我意识到对待有抱负的年轻人,不能过于苛责,要引导他们走上正轨。”如今,面对年轻人,周成晨总想起边晓斌当年的指引。
刚任常务副院长时,他召集行装科干警开会,强调:“行装工作,廉洁是第一位的。”他定下规矩,对不符合财务规定的票据,哪怕他已签字,财务人员发现问题也必须告知他,坚决退回。
母亲葛亚玲记得,有亲戚因厂房拆迁纠纷要打官司,找边晓斌念叨。他公允地建议对方按程序去法院求助,在单位则主动申请回避了这起案件。
生活中的边晓斌,简单得像杯白开水。牙膏用到见底,就用夹子夹住接着挤;旧毛巾洗得发白,照样用了好几年。可对别人的难处,他却格外“大方”:法院退休老干部生病或生活困难,他常去看望,经济不够就自掏腰包;小区水管裂了,他也是第一个掏钱请人维修的。
边晓斌用最干净的心守护最纯粹的正义,尽显南大人诚朴雄伟本色,以生命诠释了尚义求真的法治精神。他扎根基层近三十载的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的非凡担当,激励后来者继续守护公平正义的天平,照亮法治前行的漫漫长路。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落槌人”——边晓斌。
来源: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