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至15日,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跨界·跨介——德语文学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方法探索研讨会暨第一届长三角地区高校德语专业青年学者论坛”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长三角地区高校的专家学者与青年教师,共同探索德语文学研究在新时代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
论坛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陈民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陈静在致辞中强调,在数字化浪潮与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探索德语文学研究的新范式具有时代紧迫性,期待本次会议能激发创新思维。南京大学德语系孔德明教授着重阐述了青年学者在传承学术传统与开拓研究视野中的关键作用。复旦大学魏育青教授从跨学科视角出发,指出本次聚焦“跨界”与“跨介”的主题为反思文学研究方法论提供了重要契机。
随后的学术议程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首场圆桌论坛聚焦“拉奥孔与AI:文学的跨媒介与文化技术研究”,由南京大学刘健主持,复旦大学李双志担任与谈人。同济大学庞文薇通过解析赫尔德理论,探讨了诗歌、绘画、雕塑与音乐的艺术跨界;浙江大学刘永强提出“文化技术”作为媒介动词化的新视角;复旦大学叶瑶则倡导文学研究兼顾技术创新与传统回望;江苏理工学院王博探讨了人工智能创作边界与人类主体性之争;刘健以21世纪德国科幻小说中的中国想象与科技叙事为切入点分析了跨文化书写的多维性。
第二场圆桌论坛“流动与恒久:多维与多媒的记忆、历史与身份建构”由南京大学江雪奇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梁锡江担任与谈人。浙江大学庄玮剖析了德国当代自传体家庭小说的后记忆书写机制;上海外国语大学刘晗挖掘了荷尔德林作品中天文与地理意象的深层意蕴;上海外国语大学童欣以德国流亡音乐家纪念项目为例,阐释跨媒体叙事对历史“故事世界”的重构;安徽大学杨扬通过解读卢茨•赛勒《星111》,探讨了自我实现与共同体建构中的“流动归属”问题;江雪奇则聚焦19世纪中叶德语作家笔下的华人来访事件,揭示了历史书写的多元视角。
第三场圆桌论坛“回望与远眺:跨界理论建构与方法论探索”由南京大学卢盛舟主持,复旦大学魏育青担任与谈人。南京师范大学齐快鸽呼吁在德语文学研究中树立“中国主体意识”;华东师范大学王凡柯反思了青年学者如何在学术传统坚守与跨学科创新间寻求平衡;复旦大学沈冲创新性地提出“卡夫卡作为方法”,为解读中国当代科幻文学提供新路径;南京工业大学张舒从文化学视角探索话语生成与转换下的文学研究多维重构;卢盛舟以德国浪漫派理论思想资源为线索,深入剖析“共同体”概念的跨学科内涵。
论坛尾声,魏育青教授进行了学术总结,他高度评价了青年学者展现的创新活力与跨界视野,强调本次会议通过聚焦跨学科方法、数字人文技术及理论范式突破,为德语文学研究开辟了富有潜力的新方向,并期待长三角地区青年学者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学科的创新发展。
本次研讨会以其丰硕的研讨成果与热烈的学术互动,有力彰显了长三角地区德语学界青年学者的蓬勃活力,为区域学术共同体的紧密协作与德语文学研究的未来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