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南京照相馆》中的隐藏人物

    发布时间:2025-08-13 点击次数: 作者:郑文静 张文颖 责编:李茉涵 李欣雨 来源:现代快报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和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部分成员(左三为拉贝)

    魏特琳

    石美瑜

    张纯如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南京卷》

    江苏企业领衔出品的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影片中,老金在照相馆里拉动背景幕布,祖国各地的大好河山一幕幕呈现在眼前。当片中主角们深情凝视着幕布上的山河盛景,哽咽着喊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时,这句穿透历史的呐喊,让银幕外的观众潸然泪下。

    苏柳昌(刘昊然 饰)、林毓秀(高叶 饰)等一众主角的命运,牵动着观众的心弦。而他们身后那些承载着真实历史印记的身影,更在光影与史实的交织中,诉说着一座城市永不磨灭的记忆。

    “活菩萨”魏特琳

    其中,英文本在伦敦、纽约同时出版三十万册。田伯烈在写给贝德士的信中写道,要让“英国议员和美国国会议员人手一册”。

    由于《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成书于南京大屠杀发生的第二年,且资料详实,也成为东京审判起诉方的重要证据。

    判处谷寿夫死刑的是他

    电影中,演员杨皓宇饰演的审判长一锤定音,将战犯谷寿夫判处死刑。这一幕的背后,有着法官石美瑜的影子。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历代名人词典》中记载了他的故事:

    石美瑜,法官。字可珍。福建林森人。1930年毕业于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系,考入政治大学。1932年在江苏省高等法院刑事庭任推事。后到南京法官训练所受训两年,参加全国司法官考试,名列榜首。

    24岁任上海法院法官,不久调升上海高院法官。抗战胜利后,任江苏省高等法院刑庭庭长,受命主审汉奸陈公博、缪斌等案。

    1946年,以少将军衔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庭长,担任重要日军战犯谷寿夫、佐野田岩、向井敏明、田中久一等案的审判工作。侦讯间谍川岛芳子,并将其口供提供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指挥军事法庭检调人员与法医在南京中华门外挖掘出受害者的遗骸,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历史证据。

    记住她的名字:张纯如

    电影里没有这位美籍华裔作家的身影,但她的名字应该被铭记——张纯如。

    原籍江苏淮安的张纯如,是一位作家、历史学者。1997年,她的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

    《江苏历代名人词典》介绍,《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是第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长篇英文著作,它通过引用大量中方、日方以及来自英美的第三方亲历者资料,首次让美国乃至西方国家全面了解日本在南京犯下的罪行,影响巨大,前后再版15次,印数50万册。

    更重要的是,前文所述的《魏特琳日记》《拉贝日记》等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也都是张纯如在写《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的过程中研究挖掘出来,并首次公之于众的。

    战争文学:一座城的伤痛与坚韧

    南京的记忆,不只留在《南京照相馆》的照片里。

    在南京经历那段黑暗岁月后,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报告文学、日记、回忆录等作品不断涌现,形成了独特的“战争文学”。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南京卷》对此做了部分记录。除了前文提到魏特琳的《魏特琳日记》、拉贝的《拉贝日记》(又名《敌机飞临南京》)、田伯烈的《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之外,还有美国作家赛珍珠的《龙子》、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士兵东史郎的《东史郎日记》。

    此外,还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舍监、时任南京安全区第四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所)卫生组组长程瑞芳的《程瑞芳日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蒋公榖的《陷京三月记》、郭岐的《陷都血泪录》、李克痕的《沦京五月记》、陶秀夫的《倭寇祸京始末记》、陆咏黄的《丁丑劫后里门闻见录》、钮先铭的《佛门避难记》。

    以及作家范式之的《敌蹂躏下的南京》、林娜的《血泪话金陵》、白芜的《今日之南京》、阿垅的《南京》(出版时改名《南京血祭》)等作品。

    这些文字,与电影《南京照相馆》的镜头一样,共同承载着这座城市的伤痛与坚韧,让这段历史永不被遗忘。

    电影《南京照相馆》中,日军大肆搜捕中国军人、强奸女性时,一位外国女医生挺身而出。她的形象让人联想到一位伟大女性——曾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舍身保护上万名中国妇孺的“活菩萨”魏特琳。

    明妮·魏特琳,中国名华群。1919年秋,魏特琳受聘为金陵女子大学(以下简称金女大)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并代理校长职务。南京大屠杀期间,她将校园设为难民营,保护了一万多名妇女和儿童。

    “现在几乎每天都一样,整天都听到各种各样我以前从未听过的悲剧发生。一大早,神情惊恐的妇女、年轻的姑娘和孩子就潮水般涌了进来。我们只能让她们进来,但没有地方安置她们。”魏特琳在日记中写下的这句话,成为1937年冬南京城最冰冷刺骨的注脚。

    在南京期间,魏特琳保护了很多人,但面对侵华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以及无数无辜生命的消逝,她仍为自己不能帮助所有中国人而反复自责,最终造成精神创伤。

    在日记中,魏特琳多次流露出身心俱疲的情绪。1940年5月14日,她离开南京,回美国接受心理治疗。然而,那段黑暗的记忆始终纠缠着她。一年后,魏特琳自杀辞世,享年55岁。

    她的墓碑正面,雕刻着金女大校舍的剖面图,并以苍劲的隶书写下“永生金陵”四个字。

    “安全区”的守护者们

    1937年的南京城,寒意刺骨、罪恶弥漫,安全区是求生者最后的希望之地。

    1937年11月,国际救济机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立,德国西门子洋行的约翰·拉贝被推选为主席。

    安全区位于南京主城西北,占地3.86平方公里。安全区界内分设25个难民收容所,最多时共收容难民约25万人。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20余位外籍人士和一大批勇敢的中国人,为保护难民、阻止日军暴行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拉贝还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日军的暴行。由于回德国后受到纳粹迫害,这本满载血泪的日记被尘封在拉贝儿子所住的阁楼里。直到60年后的1997年才公布于世。

    《拉贝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是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将日军暴行公之于众的外国记者

    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中,心存正义的外国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拍摄记录了日军罪行,后来又帮助毓秀将照相馆内众人艰难保留下的照片公之于众。

    事实上,关于南京国际安全区的史料中,有一份非常重要的内容,即由英国《曼彻斯特卫报》驻华记者田伯烈(H.J.Timperley)所著的《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

    南京大屠杀发生时,田伯烈就试图报道大屠杀的真相,但正如电影中展现的那样,这样的报道很快就被日本新闻检查部门扣下。

    后来,冒险留守南京的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贝德士,保存了大量资料。他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美国传教士的书信、日记等文书提供给田伯烈。

    有了大量资料的支撑,《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于1938年3月完稿,7月中英文本同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