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总说,南大是一个让人自由成长的地方。”新生报到日,站在南京大学2009届计算机硕士毕业生、父亲顾正义旁,2025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顾明宇笑着和谈哲敏校长交流,“很高兴轮到我来亲自来体验了!”

家庭记忆
顾明宇毕业于南京市金陵中学,十六年前,两岁多的他就跟着还在南大读书的父亲顾正义来过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在操场边看学生们打篮球,在梧桐树下牙牙学语,把父亲从课堂“拽”出来,在大楼前的草坪一点一点学习走路。南大,不仅仅承载父子二人的求学故事,也记录着一个家庭的成长轨迹。

在顾明宇的印象里,虽然小时候看到的南大模样是有点模糊的,但是父亲口中的南大却是亲切可感的。“不论是在图书馆熬夜写代码、在北大楼前拍毕业照,在宿舍和舍友一起钻研周志华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是放了学带我晒太阳换尿布,父亲对每一段故事都如数家珍。”

给顾正义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南大的求学氛围。“那时候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设备,但大家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技术的热情特别纯粹。”没有现成的工具,那就一步一步去计算;没有太多的开源项目,那就从底层写起,自己实现算法。在扎实的学习过程中,顾正义掌握了知识,也把这一份刻苦和坚持的品质传递给了顾明宇。
“我会感觉这儿不仅仅是一所学校,也有熟悉的记忆,更有精神的传承。”顾明宇说。
专业初探
和父亲的专业类似,顾明宇也选择了智能技术方向的专业。比起归结于受到父亲的影响,顾明宇更愿意将原因归于因为自己对技术与现代社会本质的思考。
从初中开始广泛阅读哲学书籍的顾明宇说,在学习海德格尔的座架理论时,他慢慢意识到技术不仅仅是工具和手段,还有可能让失去警惕的人慢慢丧失自主性,完全被技术的逻辑支配。
不过,不同于父亲选择纯粹的计算机专业,顾明宇选择了软件工程专业,除了“智力有限”——顾明宇的自谦表达以外,最吸引他的就是其工程技术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连接。因此,顾明宇对即将开始的大学学习充满了期待,他希望可以参与真实的项目驱动,参与开源社区的合作项目,从需求分析到部署上线,走完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当然,我也期待在这一路上的同行者。”顾明宇笑着补充道,“同学是我们未来事业上最可靠的同行者,而不是竞争对手,这是父亲在我入校时给我的寄语。”
多元成长
顾明宇喜欢读书,特别喜欢哲学,在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里,依然会如痴如醉地阅读《回到福柯》等哲学书籍。
“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欢喜。也正是这积极的情绪,不仅促使我在成绩上努力与南大靠近,更使得我的‘南大情结’渐渐地升华——超越了追求或向往,成为某种友谊,某种对相遇的感激。”这是顾明宇写下的自述,也是他自由生长、坚持热爱的生动体现。
追溯兴趣的源头,绕不开的还是家庭的影响。顾明宇说,父母都爱看书,从小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并且,父亲一次又一次走出舒适圈、打破专业壁垒的人生经历——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就读南京大学计算机硕士、军队转业、学习法律知识、法院工作、研究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启发着他。“父亲他很少死记硬背任何东西。每当遇到难题,他总会问,‘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抛开所有现成的框架和工具,我们最基本的原理能怎么解决它’……这种不断追问‘为什么’的习惯,让我学会了不盲从、不浮于表面,不仅限于了解一个领域的表面,而是深入到技术的根基去理解问题。这种思维模式不仅适用于编程,也适用于我面对的任何复杂挑战。这比任何具体的知识都宝贵。”
“幸运的是,南大就是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看到学校本科生培养方案里的通识性课程、跨专业课程,通过与学长学姐交流,了解到作为综合性院校的南京大学鼓励学科交叉、所有专业都不会设置门槛,顾明宇对未来有无限憧憬。
拿着录取通知书,以大一新生的身份来到南京大学的顾明宇再一次走过十六年前走过的草坪,思考着十六年前的他绝对不会思考的问题——哪条路是从宿舍通往图书馆最近的路线,哪个食堂的窗口看起来会最好吃……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不再只是承载着父辈的记忆,更将承载我自己的四年。”顾明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