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中闪光
2025年暑期,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学子奔赴城乡一线,以青春之力投身社会实践。同学们立足专业特色,聚焦社会需求,足迹遍布社区教育、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在社区课堂中传递知识,在田间地头里调研献策,在非遗工坊内传承匠心,在乡村学校间播种希望,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使命,为社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一、党团先锋进社区 青春筑梦育未来
人文学院“先锋筑梦·七彩育苗”党团先锋服务队深入丹阳基层社区开展教育帮扶实践。团队创新打造“三维课堂”体系,将知识赋能与文化传承相结合,通过《中国行政区划》拼图课培养家国情怀,以非遗植物拓染传承文化根脉,联合公安部门打造安全成长课堂。活动采用“党团-社区-学校”协同机制,设立“红领巾小考官”等特色岗位,惠及200余名儿童。一本本成长日志不仅记录着孩子们的进步,更见证着新时代青年在基层治理中的使命担当。这场青春与童心的美丽邂逅,既破解了暑期教育难题,更播撒了希望的种子,展现了高校学子服务社会的青春力量。
二、双语支教暖童心 青春赋能助成长
外国语学院“语心同行”实践团队赴苏州望亭开展10天沉浸式双语帮扶,惠及20名困难儿童。团队以“语言+文化”双目标模式,通过趣味课程帮助掌握基础词汇,结合实地采风增强家乡认同;借微纪录片、祝福卡片深化情感联结。创新“翻转帮扶”模式推动教育资源下沉,既留下成长记忆,更提供可复制的公益模板,彰显校地协同育人价值,以青春力量为乡村教育添彩。
三、科技赋能新农业 青春智慧助振兴
商学院“AI 探路,农质破局”奔赴南京五区及周边地市,开展智慧农业深度调研。团队通过政策座谈、实地考察、农户访谈等形式,系统调研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应用。在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同学们把握政策方向;在高淳农场,见证无人农机精准作业;在浦口农创中心,体验智能育种技术突破;在田间地头,记录农户真实需求。一本本详实的调研笔记,一帧帧生动的作业影像,记录着科技赋能农业的鲜活实践。这场与土地的对话,让课本上的商业模型在田野中生根发芽。当大数据遇见春耕秋收,当商业模式碰撞农耕文明,这群商科学子正用青春智慧,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着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
四、红色薪火传千里 青春足迹印山河
法政学院“不忘来路,始知归处”红色资源育人实践队16支分队如星火燎原,将沉浸式红色剧游融进文旅项目,用口述史抢救珍贵记忆,以支教课堂点亮童心梦想。团队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互动体验,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一本本民生调研报告、一场场生动情景剧、一份份成长档案,记录着青年学子服务基层的坚实足迹。这场跨越山河的青春实践,不仅搭建起校地合作新平台,更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薪火相传,彰显了法政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五、艺心护航助成长 青春聚力暖童心
信息工程学院“沐光行者社”实践团队联合丹阳佳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陵口镇未保站开展儿童支持系列实践活动。孩子们在“彩绘心流充电站”用画笔定格温暖,在“支持树”上写下心声;通过“故事拼图”“声音地图”等互动,学会倾听与协作。团队以“艺术+心理”模式践行担当,既为留守儿童织密情感支持网,也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实现双向成长,用青春力量为童心护航,彰显校社协同的育人成效。
六、匠心传承非遗韵 青春对话匠人魂
工学院“一木一弦承非遗,一削一磨制胡韵”实践团队走进镇江丹阳赵氏二胡工坊,开展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同学们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亲手打磨琴杆、学习演奏技法,从木纹肌理中触摸匠心温度,在琴弦震颤里聆听文化回响。”机器能复制形,但刻不进魂”的匠人箴言,让青年学子深刻体悟到传统工艺承载的文化基因。通过”制作体验+文化讲解+公益宣传“的创新模式,团队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当年轻的手掌抚过百年工艺,当青春的脉搏跳动千年韵律,非遗传承的星火正在新一代手中接力。这场跨越时空的匠心对话,不仅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更彰显了当代青年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
七、艺彩流光映社区 青春彩绘传温情
美术与设计学院“文脉焕新·薪火相传”实践团队以艺术赋能社区,在丹阳多个社区架起文化传承的彩虹桥。团队精心打造“非遗漆扇工作坊”和“童心彩绘课堂”,让百名儿童在“水影成画”中感受传统工艺之美,助银龄长者在漆扇制作中重拾文化记忆。一把把绽放的漆扇,一幅幅童真的画作,串起老中青三代人的文化对话。同学们以专业所长创新非遗传承方式,让古老技艺在彩笔飞舞间焕发新生。这场艺术与温情的双向奔赴,不仅展现了美院学子的专业素养,更谱写了新时代青年用创意守护文化根脉的动人篇章。
八、绿动青春护家园 环保实践显担当
音乐学院“绿动青春环境护卫队”实践团队返乡开展环保实践,以行动守护绿水青山,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团队践行“知行合一”,联合社区清理台风后落叶,以规范操作发挥示范作用;走进校园讲解环保知识,唤醒孩童环保自觉。此次实践让成员深刻认识环保的系统性与协同性,激发社会责任感,既成为环保理念的传播者,更带动身边人参与,形成“实践—认同—传播”的良性循环,彰显青年守护家园的担当。
九、健康瞳行护明眸 青春聚力助振兴
生命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健康瞳行,明眸逐梦”实践团队响应国家战略,团队以“科普+调研+服务”模式,举办13场科普活动、8次主题教育,走访40余家庭并发放2000份问卷;针对留守儿童视力问题开设“云端护眼课堂”,扩大教育辐射范围。此次实践既彰显青年责任担当,更以专业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健康动能,让明亮眼眸照亮孩子们的逐梦之路。
从党团服务到非遗传承,从红色育人到艺术赋能,从科技助农到公益支教,再到儿童关怀、环保实践与健康护航,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的学子们以专业所长扎根基层,用青春行动回应时代需求。这一系列实践活动,既是校地协同、校社联动的生动探索,更是青年一代将个人成长融入社会发展、以担当作为书写青春答卷的鲜活注脚。薪火相传中,青春力量正持续汇聚成推动振兴的蓬勃动能,让初心在实践中闪耀,让使命在行动中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