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号上午,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院长工作会议、分党委书记工作会议进行分组讨论。院长工作会议与会人员分经济组、法政组、理工组、社会组、人文组等五组,分党委书记工作会议与会人员分两组,围绕纪宝成校长、程天权书记、袁卫常务副校长的报告和牛维麟常务副书记、马俊杰副书记、王利明副书记兼副校长的讲话精神,结合各学院(系)、部处、直附属单位的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入讨论。分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关于会议的时机和主题。与会同志一致认为,2010年院长工作会议、分党委书记工作会议召开的时机和主题都非常重要。法政组、经济组认为,这次会议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相继出台,“985工程”三期开始启动,学校开始实施“十年基础、十年腾飞”第二阶段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之际举行的,会议确定以“谋划十年腾飞,建设世界一流”为主题,抓住了事关学校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明确学校长远奋斗目标,统一思想认识,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理工组、社会组、人文组认为,一个好的规划,对于学校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在去年北戴河院长工作会议提出“十年腾飞”后,学校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制订出规划纲要草案,这次会议又以讨论“十年腾飞”规划为主题,听取各院长、书记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集思广益,有利于凝聚力量,对规划的制订和实施都很有意义。一些同志谈到,这次会议既有大会报告,又有经验交流,对工作有指导、有启发。历史学院党委书记陈桦等认为,将院长工作会议与分党委书记会议放在一起召开,有利于将党的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结合,有利于院长和书记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很多同志在讨论中谈到,第一次到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虽然时间很短,但收获很大,对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的快速发展,对苏州的快速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长三角的发展活力等都感受很深。
二是关于学校领导所作的主题报告和重要讲话。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学校领导所作的主题报告和重要讲话,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深刻阐述了“十年腾飞”,建设世界一流所涉及的重大问题,既描绘了“十年腾飞”的宏伟蓝图,又深刻分析了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工作思路和举措;既总结了新世纪十年来学校建设的巨大成绩,令人鼓舞,又剖析学校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令人清醒。讲成绩实事求是,讲问题深入客观,讲举措务实具体。各学院院长、书记一致认为学校领导的报告对“十年腾飞”奋斗目标和发展思路的描述符合人民大学实际情况、符合高等学校发展规律要求、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要求。
三是关于制订“十年腾飞”规划的建议。与会同志认为,制订“十年腾飞”规划的关键是要对人民大学面临的内外形势、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作出全面科学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各学院院长、书记认为自去年北戴河院长会议吹响“十年腾飞”的号角之后,学校和学院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摸清了学校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各学科的优势与劣势、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等问题,这样制订规划就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经济组、人文组等认为,学科是学校实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十年腾飞”最重要的是学科实力的提升,要把学科建设作为最重要的核心予以认真研究和谋划。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求、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等认为,制订“十年腾飞”规划,既要看到过去的成绩,过去的经验,更要有“问题”意识,要居安思危,居危思危,正视问题,找准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要了解自己,更要了解竞争对手。经济组认为“十年腾飞”,重要的一条是要提升人民大学的国际性,如何“以数量打开局面,以质量占领高地”,需要很好谋划和规划。人文组提出,“十年腾飞”规划要体现对人文学科的重视,人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目前面临更多困难,学校应当给予更多的支持。理工组认为,“十年腾飞”规划提出要适当扩大理工科的比重,力争到2020年在学校学科布局中的比例到达20%,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是适应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是“十年腾飞”规划的一个亮点,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大理工学科的扶持力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陈兴滨、体育部主任雷达、深圳研究院院长陈建等提出,在规划“十年腾飞”过程中,学校要考虑继续教育(网络教育)、体育教学、深圳研究院等领域的工作。
四是关于“十年腾飞”规划的实施。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规划的制订不容易,而实施规划、落实规划更重要、更艰难。规划要有约束力、执行力,要把“十年腾飞”规划与年度计划相衔接。人文组、社会组等认为,实施和落实“十年腾飞”规划,既有学校层面的工作,更有各学院的责任。学院是办学的主体,落实规划的主体,各学院要按照学校的规划,认真制订和落实好学院的规划,只有这样,学校的规划才能落到实处。与会同志认为,要实现“十年腾飞”,必须有新思路、新举措,要把实施“十年腾飞”规划的过程,作为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过程,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实力的提升。商学院院长伊志宏、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陈岳、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高钢等提出,要探索学院学术资源的共享机制,比如全英文课程的开设、双学位人才的培养等。与会同志对教师科研考核和职称评定等讨论热烈。很多同志谈到,要改进科研考核办法,变目前以数量为主转到以质量为主;要结合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特点进行考核,等等。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代会主席团代表胡乃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倪宁等认为,引进“海归”人才一定要有真才实学,对中国实际有很好的了解。一些同志谈到,选留毕业生不能一刀切,不能因为要防止近亲繁殖而拒绝自己培养的优秀博士生。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农村与农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孔祥智等认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性与本土性的关系,正确认识国际发文问题,既要重视国际发表,更要重视科研的社会效益,要服务中国现实。与会同志认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引进人才与自己培养人才的关系,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不能因为引进女婿而气走儿子。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法学院院长韩大元、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朴民等提出,要重视青年学术后备骨干的培养,要选拔一批有志于学术的青年学生、青年教师,送到国外名牌大学攻读博士或做博士后、访问学者,再回校任教。要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关心青年教师的住房等问题,为青年教师的成长解决后顾之忧。培训学院院长李湘等提出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气息。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张宇、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雷声等认为认为,做好党的工作,对于支持和保障学校事业的发展,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都有重要意义,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实施“十年腾飞”工作结合起来,使党的工作服务于学校的事业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宣、法学院党委书记林嘉等认为,“十年腾飞”最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落实到学生身上,要把学生的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根据学生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编辑: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