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瑶:努力发光,当自己人生的主角

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勇攀高峰,不断创新;敢于承担,心怀奉献,以自我成长为光,展现青春的底色与风采。她就是“2024年大学生年度人物”,2022级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动力工程研究生——李姝瑶。

自研究生入学以来,李姝瑶成绩优异,科研成果丰富,荣获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远东成就奖学金,2023年研究生课程二等奖学金,2022年研究生入学三等奖学金。在《Renewable Energy》《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等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6篇SCI论文。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中国光谷华为杯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

立学 绩优研深,载誉前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自研究生入学以来,李姝瑶开拓进取,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2023年绩点3.9 (4),科研排名保持专业第一(1/114),获得研究生课程二等奖学金。

在求知求学的路上,李姝瑶始终对科研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导师潘卫国教授的指导下,她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紧跟世界前沿成果和研究热点,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热能存储和太阳能利用领域不断钻研。截至目前,李姝瑶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1项、校级奖项7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Renewable Energy》《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

探索未知的道路布满荆棘,科研的过程难免曲折。在探究三聚氰胺衍生泡沫炭/碳纳米管/十八醇复合相变材料的储热性能实验时,需要寻找出碳纳米管最佳质量分数比例。然而一次又一次实验的失败,一回又一回无果的探究,回忆这次难忘的实验经历时,李姝瑶仍对当时迷茫的心境记忆犹新。

记忆里当然还有无数通宵的夜晚,还有许多以实验室为家的日子。但是提到这次实验难题,她非常感谢导师潘卫国教授,“在组会中,潘老师帮助我分析SEM表征结果,引导我通过红外热像仪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潘老师同时也肯定了她勇于尝试、勤于钻研的精神:“每次组会,她都能条理清晰、严谨细致地汇报科研进展,认真听取意见并积极反馈。”

有汗水的浇灌,她似一颗蕴涵无限潜力的种子,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勇往直前的信心,在不断大胆尝试、总结经验下,摸索出一条多学科协调、多研究技术并行、通过理论引导实验,再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的科研思路,也注定她能够在科研的路上茁壮成长。

立身 无畏挑战,探索未知

大道虽平坦开阔,但也难免乏味,小路坎坷曲折,但也总有不期而遇的野花与芳草作伴。李姝瑶相信,充满未知和挑战的人生才更有迷人的魅力,科创之路对她来说便是另一次对未知的探索。

在参加“中国光谷华为杯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期间,团队在比赛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复杂的模型构建使得理论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差异成为初期模型校准的棘手问题。在代码实现过程中,多次调试和错误修正成为常态……”但是作为队长,李姝瑶没有被击败,而是愈挫愈勇,通过高效的团队会议,集思广益,迅速找到解决方案,确保比赛稳步推进。“姝瑶是一位乐观且充满能量的队长,在她的督促和鼓励下,团队会议总能激发出丰富的创新灵感,每位成员都充满干劲。”队员陈浩宇同学描述道。

与此同时,平衡繁重的课业与紧张的竞赛任务也给团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尽管白天需要应对课程和实验任务,夜晚时大家都常常在图书馆和实验室中继续讨论项目进展。正是这种执着与团结,团队不断成长,最终成功完成了作品的优化和提交。“李姝瑶作为队长知人善任,虽然课业压力很大,但是她总有办法,挤出时间与我们打磨项目的细节,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有计划地推进项目,这让我非常钦佩。”姚宁宁同学回忆起一起参与科创的经历时这样评价她。

最终,在她的带领下,团队获得“中国光谷华为杯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专业技能,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与坚持创新的重要性。每一次困难的突破都为科研之路增添了宝贵的经验和信心,并为未来的学术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姝瑶感慨道。

此外,李姝瑶在科创之路上愈战愈勇,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等。

经过几次学科竞赛的经历,她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及思维模式实现了全方位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一名可以挑大梁、当主角的青年人。

立行 服务他人,彰显担当

奉献是双向的馈赠,助人者乐己。李姝瑶积极活跃在各类志愿服务中,累计志愿时长超过50小时,用实际行动展现青年担当。

在工作生活中,李姝瑶生活充实而有条理,作为班级组织委员,她传达学校通知、组织班会等各类班级活动,及时收集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辅导员和其他老师,确保学校与班级之间的信息畅通与高效沟通。

她主动担当桥梁角色,参加座谈会、专题讨论等交流活动,及时反映班级动态,协助老师了解同学们的需求与困难,进而提出合理建议与改进措施。比如,当班级中有同学遇到生活上的问题时,她会第一时间与当事人沟通,耐心倾听具体困难,同时给予同学心理与情感上的支持,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

每次活动前,李姝瑶都会与辅导员姜妍丽老师详细沟通策划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和流程,并在执行过程中认真落实,确保活动质量。姜妍丽老师对她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印象深刻:“姝瑶同学用行动树立了良好的研究生典范。更值得欣慰的是,她对学校的教育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尊敬师长,以校为荣,愿意尽自己的全力为校争光、为群众服务。”

“把每一次挑战当作成长的阶梯,将每一个目标化作前进的动力”,李姝瑶用扎实的学术成绩、闪耀的科研成果、无畏的科创精神和热忱的公益之心,诠释着青春的奋斗力量。她跨越重重困难,在不同领域留下坚实脚印。

未来,相信她依旧会秉持着这份热忱与执着,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续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