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若愚:从校园到国网,在科研和实践中不断突破

他本科为我校电气学院菁英班首届学子,研究生顺利考入本校读研,在校期间多次获得校学业奖学金,科创竞赛中屡获佳绩,积极投身科研,致力于技术创新落地转化推广,在国网实习累计超过15个月。他就是“2024年大学生年度人物”,2022级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鲍若愚。

勤学善思“守初心”

本科入校以来,鲍若愚多次获得课程学业奖学金,收获了扎实稳固的理论知识,也参与“读懂中国从电说”活动获三等奖。

研究生期间,仍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学善思、笃行致远。不断增强自身综合能力,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课程三等奖学金以及校级优秀学生等荣誉。

积极参加菁英班组织的电网、华能电力企业参观实践活动,传承电力精神,积极投身一线,探索学习,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场应用融合贯通。

“学习就要勤思考、多请教、多尝试,这是我总结下来的‘三字经’”,鲍若愚这样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他认为,作为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石,高水平文献的阅读和积累固然重要,但自身对研究对象的思考和理解更加宝贵。

谈及如何获得灵感突破科研瓶颈,他鼓励同学们要多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讨论,及时总结提炼。“还记得在解决同源低压配电台区拓扑异动难以监测这一工程难题时,埋头查询资料论文却久久不得进展”,在数月时间内,鲍若愚积极与团队交流,反复总结思考,最终在赵健老师的点拨帮助下,提出线损贡献度原理并形成贴合实际工程需求的技术模型。

“鲍若愚同学不管是在科研还是工作中,都会积极主动沟通问题,而且很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我相信这会让他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够游刃有余。”数年师生情,使得赵健老师与鲍若愚同学亦师亦友,赵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十分认可。回忆起模型落地实践取得一定成效时的喜悦,以及求学中赵老师的悉心指导,鲍若愚由衷感慨,“希望在求学求知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多多地去向老师和前辈请教学习。”

无惧挑战“创新高”

在竞赛方面,鲍若愚始终勇攀高峰,追求卓越,先后获得“象新力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力创新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第九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三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海市二等奖、“中天科技杯”上海市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上海市二等奖等5项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

其中,于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作为第二负责人带领团队斩获全国一等奖,为学校取得该项赛事突破性成绩。

在这次比赛中,鲍若愚负责项目产品开发推广方面算法模型的部署调试。“在备赛期间,我们竞赛的项目产品在实地验证期间,起初并未得到供电所基层员工支持和认可,他们更相信传统人工经验,导致现场核验工作迟迟无法推进。”鲍若愚对赛事期间的遇到的困难印象深刻。

为此,鲍若愚经常远赴各地电网公司进行各类沟通和现场验证工作,时常顶着大太阳在小区的配电现场采集验证数据,一转就是好几个小时。最终发现确实存在台区拓扑异常的问题,证实了模型的准确性。“在这期间,鲍同学真的非常辛苦。很明显人晒黑了,也变瘦了。”挑战杯竞赛队长朱音洁回忆道。

“电力公司基层的老师傅看到结果时,表情非常震惊,一直追问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鲍若愚笑着说。后续,产品推广到浙江其它地市公司示范应用得到认可,并进一步得到国网总部的批示肯定。“想到我们的科研成果成功推广,我自己也为那段时间的付出感到骄傲。”

面对这次大赛的喜人成果,鲍若愚备受鼓舞,同时也非常珍惜这段经历,将其作为今后工作生活源源不绝的力量来源。“一路走来,面对技术难题,是团队所有成员夜以继日的不懈深耕,面对实践困难,是一轮轮与电网老师们的密切沟通交流,面对比赛中层出不穷的挑战,是指导老师带领着团队深夜的几十轮研讨与自我突破。”作为首次参与挑战杯竞赛的新手,他和团队一同进步,一同成长。

怀揣着将技术创新落地转化推广,进行产学研用相融合的抱负,鲍若愚的坚持与付出,也通过一次次获奖得到回报。这样的经历,不仅是对他在配电网拓扑识别领域刻苦钻研的认可,也是对尝试将人工智能与电力机理结合思路的肯定。

此外,通过竞赛的锤炼和夜以继日的探索,鲍若愚在科研领域持续发力,目前已录用中文EI期刊2篇,其中《电网技术》期刊为第一作者,并受理发明专利三项,均为配电网拓扑辨识领域。并先后参与3项国网重点项目,负责项目可研报告和专利的撰写,以及项目技术开发研究。负责开发研究的“基于线损贡献度的拓扑数据治理技术”作为浙江省国网公司科技进步奖申报项目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的院士鉴定。

脚踏实地“敢担当”

实习期间,鲍若愚更是珍惜每一次的实习机会,在工作中丰富经验,快速成长。他累计于国网杭州公司科技数字化部实习超过14个月,在国网浙江省信通公司和华云科技公司也各有超1个月的实习经历。

在国网杭州公司,他负责支撑配网数据治理、电网一张图建设工作,并参与配电网“数据+机理”双驱计算推演应用的成果梳理,负责撰写相关专利和成果文档,配合完成科技进步奖的申报,获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其中,鲍若愚在此期间开发的线变户大数据辨识工具已部署至国网数据中台,并将核心功能集成至杭电大脑中枢“电网一张图”内。提及这项工作,鲍若愚难掩激动,期待能够以此助力国家电力发展更进一步。2023年12月,该核心技术已部署至国家电网数字化部管控组,并一同编订模型部署应用手册,同月多次组织召开推广联络会议,将典型经验推广至全国超过27家网省公司。

实习期间,鲍若愚深刻感受到了学生思维和工作后思维的差异。他坦言,在初始的实习阶段,只知道埋头做工作,没学会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导致常常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汇报时才发现工作思路不够清晰。

“幸好,电网公司老师在实习期间对我倾囊相授,还提供了多次向各省公司甚至更高层级领导专家汇报的机会,为我开拓了视野,提升了工作能力。”鲍若愚十分感激能够遇到认真负责的带教老师,也抓住机会迅速成长。

“鲍若愚和我曾经在电网公司一同实习了很长时间,大家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同门同学徐隽评价道,“他具有出众的专业素质与思维深度,能在工作中抓住重难点,洞察问题要害,之后一起讨论解决办法。当我遇到困难时,他总能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有他在,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同门同学杨坤也评价道:“实习期间有时下派的任务特别着急,而且工作量很大,在这种高压情况下,鲍若愚还是能明确事情的轻重缓急冷静分析,很靠谱。”

如今,鲍若愚即将离开学校参加工作,他将带着钻研进取的精神与不惧挑战的信念,回家乡为当地的电力事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