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娜,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校职业发展教研室主任,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师宣讲团成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十余年,获得上海市育才奖、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上海电力大学优秀教师等20余项荣誉。主持市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十余篇,编著1本。创办朝日之窗生涯工作室,为学生插上成长成才的翅膀,工作室三次获批上海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示范工作室。她被聘为上海市就业服务专家志愿团专家。她的事迹被光明日报、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等20余家媒体报道。
为青春点亮一盏航灯 让学生眼中有光
“老师您为什么每天都充满活力,眼中充满光亮?”
“因为看到你们心情就很愉悦啊!”
杨红娜老师由衷地爱她的学生,学生的微笑问候,他们的成长成才,都是她眼中有光的原因。
自2003年留校担任辅导员以来,22年的工作生涯里,杨红娜老师一共将1413名学子,送到了祖国各地,在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
2016年,新疆籍少数民族新生古扎丽努尔没有入学报到,杨红娜老师从电话中得知,虽然自己渴望读书但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古扎丽努尔父母不同意学生到上海读书。
杨老师随即同家长取得联系,耐心了解情况,并仔细讲解国家资助政策,“在我们的国家,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读不了书”。在杨老师的努力和坚持下,古扎丽努尔终于得以顺利报道。
入校后,了解到学生在家庭经济、学习基础、交流能力等方面存在困难,杨老师积极给予她帮助和支持,无论是各类补助、勤工助学,还是学业指导、能力锻炼、日常交流,无微不至,并鼓励她毕业后投身家乡建设。
2020年6月,古扎丽努尔成为一名光荣的西部志愿者,在收到通知后,她来到办公室边报喜讯,边与杨老师相拥而泣。
古扎丽努尔同学只是杨红娜老师关心关爱的千百个学生中的其中之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努力成才”是她工作的不二法则。为此,在一路坚守筑梦青春的路上,她时刻关注学生需求,陪伴学生成长。
杨红娜老师始终将每个学生放在心里,悉心指导,用心引导。作为思政辅导员,杨红娜老师受到各方的肯定,先后获得上海市育才奖、校优秀教育工作者、“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奖等荣誉。
杨红娜老师与学生合影
把思政课“燃”起来 让学生心中有梦
2021年,学校启动优秀教师转任思政课教师工作,杨红娜老师转岗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的一名专业课教师。
从一名辅导员转为专任教师,杨老师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她是一个乐观的人,也是一个不会轻易放弃的人。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本领,杨老师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不畏奔波,奔赴全国,先后参加教育部、省市级各类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她还主动联系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旁听课堂,虚心请教。那几年,连吃饭的时候,她都对着教材,在心里打磨教案。在高强度的理论和实践培训中,杨老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回忆起这段“追着知识跑”的日子,杨老师说道,“我能够感受到自己在慢慢变得更加专业,这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很快,她的付出在课堂上收到了回报,在担任《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期间,她的学生评价排名靠前,学生考勤率也遥遥领先。她开展的专题党课,深受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欢迎,二级学院定期邀请她前来讲座。202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吴继慧在评价中写道:“杨老师的党课是生动的鲜活的,她的教诲藏在一个个故事里,让我听得进、记得住。”
主持专题党课
“我希望学生们会觉得上思政课十分有趣”,带着这样的想法,杨老师开始了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创新。课堂上,杨老师发现同学们对于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杨昌雷、优秀教师江友华教授、“长发男孩”丁子龙等校本案例十分感兴趣。于是她汇编校本化案例十万余字,涵盖9个学院52个典型案例,结合教材章节特点融入相应案例,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她还积极实践“翻转课堂”“行走的思政课”,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带着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在杨浦228街坊,学生们切身感受“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在临港联通算力中心,学子们触摸到数字中国的时代脉搏;于阿里巴巴创新中心,他们沉浸于自主创新的突破现场;至国家电网一线,他们体悟到能源报国的赤子情怀。2023级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李俊良说,“每次上思政课前我们都很期待,跟着杨老师总有许多惊喜,也有许多切身的感动,亲眼看到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也更加明白我辈青年的使命在肩。”
学生们在阿里巴巴创新中心
学生们在临港联通算力中心
深耕职业生涯教育 让学生脚下有路
“杨老师,是就业好,还是考研好呢?”
“杨老师,我们的专业毕业后能做什么?”
“杨老师,我是留在上海还是回到家乡呢?”
……
从辅导员岗位到思政课专任教师,不论哪个岗位,杨老师温柔坚韧、积极乐观的人格魅力使得学生们总乐于向她倾诉。
听到这些问题,杨老师便意识到,在上电求学只是学子们人生的起点。2009年起,杨红娜老师开始专注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以帮助更多的学生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就业竞争力为目标。
2020年,经济管理学院大二年级的肖潇困惑于职业目标选择和职业能力提升,她通过朝日生涯工作室官方微信推送和身边同学推荐找到了杨红娜老师。
接案后,杨红娜老师认真对待,从专业角度多管齐下,为肖潇同学提供帮助:一方面,利用专业测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明晰职业目标。通过几次咨询,杨老师发现肖潇等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很高的热情,她尽己所能,帮助学生搭建参与平台,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级创新实训项目立项。
“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后,我也深悟所学专业的价值,逐步找回自信,明晰了职业选择方向。”肖潇从这段经历中受益匪浅,也十分感激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杨老师的生涯辅导不是停留在即时的理论说教,而是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我们在实践中找到行动方向。”
肖潇同学积极参加活动
朝日之窗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内景
除了肖潇同学,还有更多学子通过杨红娜老师和朝日之窗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获得生涯方面的帮助和成长。从2009年成立朝日之窗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到2017年升级为朝日之窗生涯工作室,杨红娜老师付出了无数心血。
她不断提升自己,是学校第一批考取上海市中级职业咨询师证书的老师。获得资质后,她开始面向学生开展个体生涯咨询。在经过数届毕业生的积累,杨红娜老师将大量案例整理成《毕业生就业实用手册》,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高效地找到可参考的规划案例。
杨老师还总结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案例,被全校各学院、上海市乃至全国的兄弟高校邀请开展讲座,被更多人看到和认可。许多辅导员老师表示,“杨老师帮我们把工作做在了前面,现在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较往年提升了许多,很多人在毕业前就明确了人生方向。”
上海高校学生职业生涯示范工作室授牌(左二)
受上海建桥学院邀请开展生涯讲座
现在,朝日之窗生涯工作室有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团队,团队由马院思政课教师、思政辅导员、企业HR组成,打造协同育人平台,工作室设置在学生公寓,助力一站式社区建设。随着项目逐渐完善升级,覆盖面不断扩大,受益学生以上海电力大学为核心辐射到上海其他高校。 2019年至今连续三次立项为上海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示范点)(全市共十家)。
杨红娜老师在招聘会现场提供咨询
工作室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在提升育人效力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实践,创建了品牌活动“就业力UP训练营”,面向全国组织开展了“整合资源提升大学生职业软实力”“高校生涯教育本土化的实践与探索”等5场研习沙龙,与多家高校开展双向交流,成果共享,联合区、街道开展生涯指导,受益学生超万名,受到光明日报、解放日报、青年报等20余家媒体报道。
青年报专题报道
中国网专题报道
“人的一生很短暂,职业生涯也只有短短的三四十年,但是每个人的使命却可以更长”,杨红娜老师用心中的爱点亮学生心中的光,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其矢志不渝的信念,她将继续为之奋斗!
我眼中的杨红娜老师
海燕老师:杨老师是一位让人想到就充满力量的榜样。她每日欢快的脚步声和忙碌的身影,总能于无形之中激励着我昂扬向上。从入职到现在,从工作到生活,无论是在何种阶段或是何种场域,她总能像阳光一样,用明朗的自己给予我温暖和力量。她以最真实的自我诠释了高校教师的风采,是我心中的光,亦是我奋斗的方向。
张裴郦老师:杨老师在思政领域的知识深厚扎实,令人敬佩,她的教学方法总能巧妙地点燃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她对学生的细致关怀和支持,体现了她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和爱心。杨老师不仅在学生中树立了榜样,也对身边的年轻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她的慷慨分享和悉心指导,让我们的工作环境变得更加和谐与高效。我相信,在她的影响下,我们都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贡献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9级肖潇同学:非常感谢杨老师,正是她的教导和帮助下,使我找到前进目标,不再迷茫!大学四年,我每次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杨老师都是耐心的倾听者和悉心的教导者,尽心尽力帮助我重拾信心,鼓励我做得更好。正是她的诲人不倦,为我点亮了追寻理想的道路,使我明白实践出真知,并勇敢付诸实践,不再惧怕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挑战!
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级石倩男同学:杨老师在学校任教多年,创建“朝日之窗”生涯工作室,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学生就业疑惑的实际需求。杨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既是我们学习成长的沃土,也是心灵栖息的港湾,她是师长,也是朋友。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023级李俊良同学:由衷地感谢我的老师——杨红娜老师。感谢她无私的悉心栽培。在求知的道路上,是她用无尽的耐心,一步步引导我们跨越难关,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复杂的问题中精准把控每一个细节。杨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以身作则,培养了我们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处事态度,这将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此,向杨老师致以最深的敬意与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