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力夏提・艾尼扎提,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5届本科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053班班长,目前签约单位为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
成长:大学是自己的人生画板
入校后,陌生环境带来的压力、语言障碍使得课程难度增加……各类问题接踵而来。但他意识到,这些既是问题,也是挑战,亦是变得更好的阶梯。同时,迪力夏提也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对未来规划有了清晰认识——大一重在夯实基础知识,大二、大三聚焦技能提升,寒暑假期间可以积极寻找实习机会,积累经验。
心中有了笃定的目标,他便不再焦虑和内耗,很快投入到提升自己的节奏中。于是,有不懂的专业知识,迪力夏提便课后泡图书馆查资料,克服腼腆的性格主动请教老师同学,并主动参加活动,融入班级与社团。一路走来,迪力夏提用坚韧努力跨越障碍,使得彼时的困难皆为铺垫,并交出优异的青春答卷。
迪力夏提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充实且富有挑战,而自律和坚持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技术要点和代码逻辑,他都全神贯注地用心领会。面对复杂的算法和抽象的理论概念,虽然一开始感到吃力,但他乐于钻研,经常在攻克学习难点的过程中发现独特的乐趣。课堂互动环节中,他总是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力求将每一个知识点都吃透。
渐渐地,他获得了任课老师的认可,算法课的老师评价道:“迪力夏提不仅学习踏实,而且有极强的探索精神,善于举一反三。”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对算法方向充满信心,更加坚定了在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方向继续深造和发展的决心。
大三暑假,他进入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实习初期,他像一块干燥的海绵,不断汲取各种知识,并参与了公司核心项目——基于ASR的维吾尔语识别大模型。在那段时间里,迪力夏提白天在工位深入研究专业知识,晚上抱着《机器学习》反复研读。两个月后,他独立完成了模块的优化方案,并将实时响应速度提升30%时,这让他真正明白,技术能力的提升不仅在于写出能运行的代码,更在于用系统性思维解决问题。这些能力提升的背后,迪力夏提深知离不开学校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以及学校提供的优质平台。
机遇与抉择:在焦虑中破茧成蝶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大环境下,迪力夏提清晰地意识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校期间,课程学习上,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与专注,同时注重将课程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互联网+”等创新创业活动,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
除此之外,他多次参加学校和学院举办的职业规划活动与各类讲座,认真聆听专家和老师们的建议。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学生,学院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指导,还特别邀请少数民族校友分享成长与就业经验,提供了许多针对性建议。
辅导员老师经常与他一对一交流,帮助他分析家乡的就业形势,推荐西部计划、支教、基层信息化建设等适合他的岗位。在这些支持下,他逐步形成了专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路径——学好计算机技术,毕业后回到新疆,投身家乡的数字乡村建设、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普及,用所学知识助力家乡发展、造福家乡人民。“我的成长不仅关系个人前途,更承载着家乡的期待。”迪力夏提坚定这样的想法。
2024年秋招季,招聘活动如火如荼进行着,他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曾经课程设计大作业组织过的 “智慧电网”项目,早已在他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当数字技术遇上国家战略需求,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深思熟虑后,他毅然决定参加国家电网统一招聘考试。
提前准备是成功的关键。在国网考试开始前,他就对目标单位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自身的职业定位。他深知国网考试对求职者的综合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他系统性地学习了专业知识,力求笔试可以拿到更高的成绩。虽然平时学习刻苦,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他依然没有放松对于笔试的准备。他按照自己的备考计划,在图书馆查漏补缺,为收集相关咨询,多次找学院老师进行专业指导。
室友罗振辉说道,“那段时间迪力夏提经常在图书馆待到很晚才回来,还与我们分享了许多就业信息,在他的影响下,全寝室都更加投入地准备各自的就业考试。”
笔试通过后,他通过参加学院组织的模拟面试、职业规划讲座等活动,提前熟悉了面试流程,提升了自我表达能力。面试环节,面对面试官的提问,他保持冷静,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经历相结合,力求给出既专业又个性化回答。
“谈谈人工智能为生活带来的技术便利,有哪些优缺点?”这是迪力夏提面试中的问题,他对此记忆深刻,不仅因为在平时的模拟中正好有这样的问题,也源于他在学习工作中对该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人工智能在提升生活效率(如智能家居、医疗诊断)和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面临隐私泄露、就业冲击及伦理争议等挑战,需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管控。”有好的想法,也需要有与之匹配的表达,幸而此时,他早已不是初入校时羞于开口的青涩学子。
面试结果出炉,结果也顺利地在他的意料之中。手持心仪的offer,迪力夏提对于学院组织的面试培训尤为感激。
回望来路:从黄浦江畔到天山脚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收到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的录用通知时,看着三方协议,他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幕幕场景:大一开学典礼上,学校党委书记李明福叮嘱道,“电力人要有照亮远方的担当”;实习时同事鼓励他说, “技术要为真实需求服务”;备考时,台灯下画满思维导图的笔记本…… 这一幕幕场景在他的心中串联成清晰的答案,他要用代码为家乡的智能电网建设添砖加瓦。
如今站在毕业的门槛回望,四年的班长经历让他读懂责任,扎根边疆,运用所学知识为家乡发展做出贡献,因为他知道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每一条特高压线路里都跃动着数字化的脉搏,每一座新能源电站都渴望着智能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