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中共党员,安徽蚌埠人,上海电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入职上海能优网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八年军旅生涯,万里护航海疆,锻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重返校园时,面对阔别许久的课堂与就业新形势,他不畏挑战,以“二次冲锋”的姿态开启新征程,生动演绎了从海上卫士到科技尖兵的奋斗篇章。 从“浪花白”到“电力蓝”,他始终践行着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誓言,在强军报国与科技强国的双重赛道上交出了新时代青年的精彩答卷。
碧海丹心铸忠诚
2013年,怀揣着对“深蓝”的向往,20岁的张旭响应强军号召,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一员。从新兵到技术骨干,他用青春书写着新时代军人的担当:2014年参与中俄海上联合-2014军演,在黄浦江畔锤炼实战本领;2015年随第21批护航编队出征亚丁湾,在惊涛骇浪中守护国家利益;2017年参与南沙岛礁建设,用汗水浇筑南海长城;同年再赴亚丁湾执行第27批护航任务。八载军旅生涯,张旭的航迹遍布三大洋,到访十余个国家,与无数中国军人一同将英姿镌刻在万里海疆。
2015年的亚丁湾护航任务及战前准备令张旭记忆犹新。那是他首次参加国际护航任务,任务海区形势复杂、战备强度高,张旭与战友们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一次在日常设备巡检中,他细心发现舱底某段海水管路出现异常漏水,凭借丰富的设备操作经验,第一时间上报并协助开展修复,及时排除了主机动力舱室淹没的风险,为舰载系统稳定运行打下了基础。这次突发情况的有效处置,也得到了舰队领导的高度肯定。
“当时没想太多,就是下意识地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张旭事后回忆说到。这种临危不乱、迅速反应的本领,正是在一次次实战化任务中锤炼出来的。他说,那段经历让他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人在岗、心在战”。
长期处在“高压、高速、高风险”的环境中,他锤炼出强大的抗压能力与执行力;而在多次任务协同与舰上分工合作中,团队协作精神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正是这份历练,支撑他从海军转型为高校学生、再步入职场,每一阶段都能沉稳应对、不断突破。
“军营让我明白,真正的担当,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把每件小事做好。”张旭感慨道。
转型攻坚砺新锋
退役后,张旭退伍不褪色,以二次冲锋的姿态开启新征程。2022年通过专升本考试,他进入上电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走上智科新兵的“逆袭”之路。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20年首次招生,该专业是国家能源革命与数字化转型战略需求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对接国家“双碳”目标及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建设的重大需求。2022年入学的张旭,成为上海电力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这也意味着他是该专业的首批毕业生。他抱着“将军营所学融入智能科技,为电力行业智能化转型贡献力量”的理想,将部队锤炼的坚韧意志与系统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在电力智能化领域开启新征程。
初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张旭就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为此,他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利用课余时间自学Python编程、机器学习等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各类校内实践项目和线上竞赛,不断夯实技术基础。
在学业之余,他也注重身心协调发展,积极参与文体活动,曾代表学校参加上海“沪消5号”滨江跑活动,并荣获一等奖。在奔跑中,他用实际行动诠释“拼搏不止于课堂,奋斗贯穿每一程”的青春态度。
同时,他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简历指导、模拟面试、就业咨询等活动,提升职业素养与求职能力。在求职准备过程中,张旭将退伍经历转化为优势,重点突出自己的抗压能力、执行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清晰的职业定位、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自信的表达顺利拿到意向Offer。
带着“8年退伍老兵”“专升本”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首届毕业生”三重“身份标签”,张旭虽然也有迷茫、焦虑,但从未选择“躺平”。从部队到校园,再到职场,他凭借系统的求职准备与持续的能力提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现“逆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奋斗答卷。
张旭的经历是新时代退役大学生就业成长的缩影。他用行动证明,只要明确目标、持续奋斗,就能跨越重重困难,在不同的人生战场上书写别样精彩。如今的他,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准备将自己的青春与智慧投身于电力事业中,在新的人生舞台上再立新功。
数字战场启新程
2024年入职上海能优网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后,张旭主攻电力实验室智能化方向。他将军事行动中的协同作战理念融入软件开发,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电力设备数字孪生系统攻关,在故障预判算法优化中提出多项创新思路。
这一切的底气,来自他在上海电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打下的坚实基础。自2022年进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来,张旭始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并重。在导师黄云峰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积极参与多个课题项目,先后完成“树莓派小车自主驾驶”“小车自主巡航与识别”“机械臂建模与自主抓取”“火灾报警系统设计”等实践任务,系统掌握了嵌入式控制、图像识别与自动化控制等关键技术。
毕业设计阶段,他以《基于 OpenCV 的十进制数字识别研究》为题,深入探讨计算机视觉在智能识别场景中的应用,表现出良好的科研能力与技术敏锐度。在项目开发中,他始终坚持将“实用性”“可落地性”作为评判标准,注重技术成果在实际工程场景中的转化与应用
虽为新入职员工,但其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军人特有的执行力,让他赢得团队认可。这位曾守护亚丁湾商船的海疆卫士,如今正用二进制代码构筑城市电网的数字护航编队,在能源安全新维度延续着守护光明的神圣职责。
张旭在动数模实验室调试设备
从护航战舰到数字蓝海,从守卫国土到点亮万家,张旭用奋斗诠释着新时代青年担当。正如他所说:“当兵时守护国土,退役后建设国家,只要敢想肯干,标签终会变成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