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志翔:深海逐梦,从陆地到海洋的青春跨越

卫志翔,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2023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现任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ROV领航员,凭借专业能力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

工作两年以来,他深耕海洋装备技术领域,以ROV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无人水下遥控潜水器)操作技能为核心,服务海洋经济与救助打捞事业,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从校园到深海的职业转型

数年前,还在上小学的卫志翔随家人出游来到临港新片区,透过车窗看到蜿蜒崎岖的东海大桥连接起洋山港与陆地,波澜壮阔的东海海面与东海风电矩阵,心中泛起对自然的敬畏与莫名的激动,海洋梦想也由此种下。

时间来到2019年,卫志翔考入上海电力大学,来到了东海之畔,在这里学习、成长、生活,度过了难忘的四年时光,彼时的少年已成长为青年。在校期间,他认真学习关于机械工程装备的课程,享受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实践中的乐趣,让他为后续海洋机械装备的使用,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在校期间,卫志翔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投身志愿服务,曾获“第十一届上图杯先进成图技术与创新设计大赛团体二等奖”“2021年度上海市爱心暑托班突出贡献志愿者”等荣誉。

四年匆匆,很快来到毕业前夕,卫志翔却并未如想象中迷茫。在身为军人的爷爷的影响下,他在心中深埋着当兵的梦想。虽然因视力问题未能如愿走入军营,但他仍旧怀揣着走向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的理想,并通过对专业学习的坚持,一步步坚实地前进。

就业季,学校举办的秋季招聘会上人影如织,卫志翔注意到了这样一家单位——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或许是对海洋的向往日复一日的积淀,也许是对从军梦想的执着,他来到展位前递上了自己的简历。

在现场简单的沟通后,卫志翔也被海上救援的职业理念——“深渊里不仅有未知,还有等待回家的生命”深深打动。招聘负责人对这个热情的年轻人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他表现出的专业素养尤为满意。在双方积极地沟通下,他开始深入了解这个有些陌生的行业,许多人包括卫志翔的父母在内,对这一行业并不了解。最终,在辅导员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坚定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将守卫国家的信念融入海洋疆域,在深海中救助生命、守护资源。

签约之际,站在东海的海岸线上,卫志翔看着远处林立的东海风电矩阵,对未来充满想象。年少时的梦想,终于可以在这一刻开始实现。“在得知自己无缘军营后,辅导员仝晶晶老师一直为我搜集各方就业信息,也在得知我大胆的决定后始终鼓励支持着我”,卫志翔十分感激能在上电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在她像家人一样的帮助下,我才能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救助打捞与海洋工程的淬火历练

入职后,卫志翔初次接触到ROV技术(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无人水下遥控潜水器)——这种集动力推进、光纤通讯、电气控制、导航定位等系统的无人水下航行器,如同深海中的“眼睛”与“手臂”。在不断学习和训练后,他意识到这一技术和大学所学专业深度融合,成为他探索海洋的新方向。

初战长江口,在实战中筑牢技术根基。2024年1月底,正值年关,卫志翔迎来了难忘的首次上船。彼时,两艘外籍散货船在长江口发生碰撞,其中一艘散货船因船舱内进水而沉没。年关将至,不少人忙碌了一年已经准备回乡过年,作为本地人的卫志翔自告奋勇前往打捞现场。

面对复杂的水下环境与陌生的船舶设备仪表,卫志翔按捺住心中的好奇和激动,虚心向船上的老前辈请教,不断学习实操要点。在寒冬腊月的作业中,每一次刮风下雨都展现了工作环境的严酷,每一次细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每一天的工作都是新的挑战。但是,卫志翔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和干劲适应着、面对着,渐渐从校园青涩的心态蜕变,成长为胆大心细、敢做敢拼的专业能手。

出征波斯湾,在国际项目中拓展视野。2024年盛夏,卫志翔随团队前往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波斯湾海域,参与海油工程的项目。首次涉足外国海域,他看到了更远的大海。波斯湾的海风温热潮湿,高盐环境对ROV设备的维保提出极高要求。

在近三个月的作业中,他随海油工程ROV团队六次下水,运用ROV设备进行海床扫测、导管架精准安置等任务。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接触到全球海洋工程国际技术,认识到国内技术与之相较仍有差距。这点燃了他对技术突破的渴望,他决心以年轻人的敢想敢拼的态度,为推动国内相关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深耕南海,在国家战略中书写担当。2025年以来,卫志翔的职业轨迹与国家海洋开发战略紧密交织。入职2年以来,他从一名从未接触过ROV系统的新人,成为了一名主操作员,圆满完成2次任务。他精湛的技术,不惧艰苦的态度赢得了用户的肯定。

在工作中,卫志翔深知ROV技术如同“深海手术刀”,对国家海洋安全、海洋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未来将继续在深海科技的领域里不断前进、不断探索,用ROV技术守护、开发国家的深蓝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