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2025年同济大学“开学第一课·李庄站”开讲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   时间:2025-09-01  浏览:

8月25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夕,由同济大学、四川省宜宾市委宣传部、市委人才和大学城局及四川省同济大学校友会共同组织的一场特别的“开学第一课”暨大思政实践课在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拉开帷幕。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曹静、宜宾市副市长罗春涛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同济大学2025级新生及“青松计划”就业实践营营员,宜宾市第二中学学生代表、李庄中学学生代表180余人参与活动。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85年前,李庄民众和乡绅凝聚共识、齐倡义举,在抗战烽火中毅然张开臂膀,接纳了在外漂泊三年、辗转多地办学的同济大学。当时不足3000人的李庄,请出殿堂庙宇中的菩萨,腾出自己的家和院子,迎接同济大学师生的到来。东岳庙正是当时同济大学工学院的所在地。庙内岱宗殿梁上,工学院遗留的“滑轮”历经岁月风霜,依旧保存完整。

25日上午,师生一行来到东岳庙,历历回溯当年同济师生在此不负光阴,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点点滴滴。同济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卫思晨感慨道:“触摸着档案的褶皱,踩着先辈走过的石阶,才懂得什么是‘文脉不灭’。在民族存亡之际,是知识分子的笔与百姓的锄头,共同护住了文明的火种。”

2022年4月正式开放的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由同济大学章明教授主持设计,“四手相握”的意象,凝固了那段团结一心、生死与共的岁月。通过馆内的图文展陈与场景还原,学生们沉浸式感受着作为抗战时期“文化脊梁”的李庄与包括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在内的各文教机构积极开展文化抗战、致力于文教救国的伟大精神。

紧承“行走的实景式思政课”,25日下午,学生们在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报告厅聆听融校史溯源、科普分享与理想信念教育于一体的系列专题讲座。

罗春涛深情回望同济在李庄期间“弦歌不辍报家国”的峥嵘岁月以及近年来“同济智慧”赋能宜宾高质量发展的历程,期待能与同济大学携手并进,让“同根问道”的初心照亮“强国兴邦”的征途,不断续写校地合作的新篇章。

曹静从“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同济文化特质切入,深入讲述同济人如何以专业智慧对接国家战略,以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发展,以勇毅之志共谱时代华章。她寄语同学们做仰望星空的追梦者,树立“大历史观”“大责任观”“大世界观”;做深耕不辍的求索者,掌握持续学习方法、培养问题导向本领、锤炼批判思维素养;做破浪前行的开拓者,勇闯“无人区”、善用“破界思维”、保有“归零心态”,将个人成长根植于国家与时代的进步之中,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动实践中展现风采。

依托丰富的文字与图片史料,同济大学档案馆馆长邹晓磊以《何以同济——危难之际的同济风骨》为题,系统阐释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再到教育强国的同济精神传承脉络。从传统基建到新基建,如何更好实现价值创造与交付?围绕这一问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施骞作科普讲座,从技术渗透、模式创新等专业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展望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无限可能。“雄起同济 雄起同济/李庄牵手 万古佳话/雄起同济 雄起同济/同舟共济 振兴中华……”在《雄起,同济》的歌声中,同济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同济大学四川校友会会长雷志彬带来专题党课。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勉励新生要葆敬畏之心、立强国之志、行务实之举,努力成为振兴中华的栋梁之材。

融理论宣讲与实景教学于一体,既有温度、更有深度,这场特别的“开学第一课”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收获颇丰。国豪书院2025级本科新生张竞兮从小在宜宾长大,她说:“一镇承载千载文脉,一瓦见证百年风云。开学第一课不仅让我重新了解李庄故事,理解‘何以同济’,亦激励着我以更昂扬的姿态,续写李庄与同济的深厚情谊。”“青松计划”就业实践营营员、设计创意学院2022级本科生潘翎洁最近正在四川宜宾当地的相关单位实习锻炼,此次是她第一次到访李庄,“从先辈精神到校史传承,从知识到信念,在我看来,今天既是寻根,更是筑梦起点。”对于未来,她有着自己的期待:“我愿以创意为‘笔’,传承同济精神,用专业所学更好地反哺区域发展。”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李庄分团团长、交通学院2025级研究生王振铎再次回到李庄,感慨道:“李庄中学此次参与开学第一课的学生开学后就将升入高三。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我与他们相伴而行,当我目睹曾经教导的学生们来到现场,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时,我深刻认识到教育薪火相传的深远意义。我们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同济精神的传播者。李庄恩情永记,情谊与精神要代代传。”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选择李庄举行沉浸式的‘大中一体化’开学第一课暨大思政实践课,也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寻根问道中体悟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曹静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合作,在与李庄这一同济精神实践沃土的‘双向奔赴’中,推动‘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培育更多拥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