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同济经管 /tongji/smu_sem/semch 全球知名商学院 Fri, 05 Sep 2025 04:40:3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4.9.25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he energy transi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cities (人工智能对能源转型的影响: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 /tongji/smu_sem/semch/54071.html Mon, 21 Jul 2025 03:22:39 +0000 http://sem.tongji.edu.cn/semch/?p=54071 Juan Xu, Yu Chen, Nan Yang, Shuai Shao*

World Development, 2025

推荐理由

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挑战亟需能源系统的深度转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推动绿色清洁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有望成为驱动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力量。因此,系统评估人工智能对能源转型的潜在影响,已成为一项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议题。中国则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样本。作为设定“双碳”目标并高度重视能源转型的国家,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成果斐然,并持续推动着人工智能与能源转型的深度融合,因此成为了评估人工智能驱动能源转型效果的理想对象,其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徐娟 (Juan Xu):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教授

陈毓 (Yu Chen):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博士生

杨楠 (Nan Yang):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讲师

邵帅 (Shuai Shao) (通讯作者):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授

关键词

人工智能;能源转型;综合指数;城市;中国

内容简介

能源转型在应对全球能源与气候危机中至关重要,而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其核心驱动力。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国家或省级层面,相对缺乏更具代表性的城市层面的系统性研究。事实上,城市消耗着全球66%的能源,排放了超过70%的二氧化碳,是能源转型的核心场域。同时,城市在创新资源上的天然优势,也使其成为了能源体系向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的关键载体之一。因此,从城市层面剖析人工智能对能源转型的潜在影响,兼具学术探索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基于中国262座地级市2006-2019年的面板数据样本,从政府支持、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及智能应用四个维度构建了人工智能发展综合指数,探讨了人工智能对能源转型的潜在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发展能够显著地促进能源转型。从城市类型看,这一促进作用在资源型城市、中东部城市中更为显著;从行业层面看,该效应在战略性新兴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人工智能主要通过推动绿色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来推动能源转型。然而,当人工智能发展到较高水平时,有可能引发能源回弹效应,从而表明在利用人工智能推动能源转型的同时,也需要审慎评估和管理其潜在风险。

]]>
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的生态效益共享 /tongji/smu_sem/semch/54068.html Mon, 21 Jul 2025 02:05:35 +0000 http://sem.tongji.edu.cn/semch/?p=54068 邵帅,徐哲,徐乐,葛力铭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5,(7):131-153

 

推荐理由

随着生态文明战略的深入践行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切实贯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已成为实现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然而,能源供给型与消费型地区的协调发展困境给中国的全面绿色发展带来了挑战与不确定性。如何破解两类地区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的“囚徒困境”,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

作者简介

邵帅: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长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能源与环境经济、区域可持续发展。

徐哲: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

徐乐: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字经济与低碳转型发展。

葛力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国家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环境经济、区域经济。

关键词

能源供给侧;能源消费侧;绿色转型;生态效益共享;空间联立方程

内容简介

可以预期的是,在“能源供给侧—能源消费侧”联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条件下,构建生态效益共享机制有望成为促进能源供给型和消费型地区实现环境收益均等化及协同绿色转型的有效手段。现有研究已证实,地方经济发展不仅依赖于本地区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临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这引发我们对以下问题予以思考:能源供给型和消费型地区一方的绿色转型能否带动另一方的绿色转型,从而实现全域性绿色发展的生态效益共享;何以推动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实现生态效益共享。显然,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有利于我们厘清能源供给型和消费型地区绿色转型的关联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打开二者协同绿色转型的“黑箱”,从而为推进中国经济的全面绿色发展提供必要助力。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考虑空间外部性因素的能源供给型和消费型地区绿色转型的优化决策模型,借此阐释了二者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的协同机制。进而,基于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样本,采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和广义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能源供给型与能源消费型城市任何一方的绿色转型行为,均会对另一方产生“辐射带动”作用,这一双向互促的良性发展循环有助于二者实现生态效益共享。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能源供给型与消费型城市间的绿色转型“辐射带动”效应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绿色技术创新效应得以实现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揭示,西部能源消费型城市、中小型能源消费型城市及高煤炭依赖的能源消费型城市的绿色转型行为,能够对能源供给型城市的绿色转型产生促进作用;东部能源供给型城市和大型能源供给型城市的绿色转型行为,能够对能源消费型城市的绿色转型产生促进作用。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第一,能源供给型城市和能源消费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具有互利共赢的潜力,因此城市发展政策应与绿色转型策略紧密衔接,形成有效互动;第二,应进一步拓宽非正式环境规制渠道,充分发挥出其对环境治理的重要作用;第三,应基于不同类型城市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绿色发展策略;第四,应积极构建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绿色转型的激励机制和区域合作框架。

 

]]>
Firewalls or frontlines: Geopolitical tensions and multinationals’ digital technology upgrading(防火墙还是前线:地缘政治紧张与跨国公司数字技术升级) /tongji/smu_sem/semch/54046.html Sat, 12 Jul 2025 08:02:46 +0000 http://sem.tongji.edu.cn/semch/?p=54046 Di Fan, Jiayan Ding*, Sihong Wu, Yiyi Su*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5

 

推荐理由

在当前地缘政治局势日益紧张、全球价值链深度重构、“科技脱钩”与“去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的背景下,跨国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面临前所未有的制度不确定性与战略挑战。数字技术被视为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关键引擎,但在地缘政治张力加剧的背景下,企业如何有效推进数字技术升级、实现技术多样化与深度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系统地考察了地缘政治紧张如何影响企业数字技术“深度”与“广度”的双重维度,并进一步揭示了企业的国有属性与海外市场布局如何调节这一关系。

作者介绍

范笛 (Di Fan):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教授

丁佳艳 (Jiayan Ding):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吴思虹 (Sihong Wu):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助理教授

苏依依 (Yiyi Su):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关键词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数字技术深度和广度,地理关系视角,中国跨国公司

内容简介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局势持续动荡,尤其是中美之间围绕技术、安全与经济主导权的博弈不断加剧,给跨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与技术战略带来极大挑战。与此同时,数字技术被广泛视为推动产业升级与构建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动能。然而,在复杂的制度环境和全球价值链重组背景下,跨国企业如何有效实现数字技术的引进、吸收与升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引入地理关系视角的理论框架,从路径依赖、情境嵌入与实践过程三个维度出发,解释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跨国企业数字技术升级的影响,以及企业国有属性和国际经营活动如何放大或削弱地缘政治对企业数字技术的影响。基于2011至2019年间829家中国上市公司的2689家海外子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显著抑制了企业数字技术的深度与广度,这种影响在国有企业中尤为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比重越高,越能缓解这种负面影响。本研究不仅为理解中国企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数字战略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政府和企业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实践启示。

 

Link: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0162525001787

]]>
Optimizing OD-based up-front discounting strategies for enroute ridepooling services(OD差异化的动态拼车一口价折扣率优化) /tongji/smu_sem/semch/53975.html Mon, 30 Jun 2025 08:24:06 +0000 http://sem.tongji.edu.cn/semch/?p=53975 王思颖,王晓蕾,杨晨,张小宁,刘威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Methodological,2025

 

推荐理由

作为共享出行的典范,动态拼车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绿色出行模式。基于纽约出租车数据的研究显示,若现有出租车订单全部转化为动态拼车订单,几乎100%的订单可以拼车成功,每个人的绕行延误不超过2分钟,而对运力的需求可减少30%,大大降低城市交通拥堵和碳排放。但要将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对平台的运营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何制定拼车的价格策略,才能让乘客愿意拼车、司机愿意接单、平台能够盈利,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不同路线的订单拼车成功率差异很大,简单的统一折扣难以满足平台需求。对此,我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王晓蕾教授团队针对动态拼车订单差异化定价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作者介绍

王思颖: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王晓蕾: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杨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张小宁: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刘威:香港理工大学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副教授

 

关键词

在途拼车,拼车折扣策略,无梯度优化

 

内容简介

近年来,GPS定位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推动了实时的动态拼车服务(如Uber Pool、滴滴拼车)的大规模应用。与传统拼车服务不同,动态拼车平台能够即时响应乘客需求,动态调度空载或部分载客车辆接驾,并在接驾后持续寻找匹配的拼车伙伴,显著提升服务的吸引力和便利性。

拼车会不可避免地绕行,要吸引用户使用拼车,必须提供比独乘有吸引力的价格折扣。学术界虽然已有不少拼车定价优化的相关研究,但其所确定的不区分OD(origin-destination)的最优平均折扣率无法满足业界的应用需求。而在动态拼车模式下,不同OD间的订单往往呈现截然不同的拼成潜力,为不同OD的订单设计差异化的折扣价格是鼓励高拼成率用户使用拼车、提升拼车服务效率的重要手段。

业界通常认为,对于高度依赖规模效应的动态拼车服务,降低价格总是能够增加需求从而提升拼车效率。但本研究指出,对特定OD的过度折扣可能通过跨OD的匹配和竞争引发系统级拼成效率损失。基于这一发现,本研究进一步构建了一个综合考虑乘客需求弹性、OD间复杂交互的动态拼车系统均衡模型,分析了OD差异化价格策略对整个路网中拼车需求分布、平台利润和总里程节约的影响,指出了根据每个OD的订单拼成率对各个OD的拼车折扣率进行单独优化的局限性;考虑OD间复杂的匹配和竞争交互效应,开发了跨OD的拼车价格协同优化框架,采用贝叶斯优化和分类基优化算法,联合优化所有OD的拼车折扣率。基于海口路网的多场景仿真实验显示,OD差异化折扣策略相比统一折扣率在提升总节约里程和减少乘客绕行方面具有的双重优势,而跨OD价格协同优化相比对每个OD价格进行单独优化能产生系统级协同增益效应。

]]>
The Productivity Consequences of Pollution-Induced Migration in China(污染引发的迁移对中国生产率的影响) /tongji/smu_sem/semch/53559.html Tue, 20 May 2025 08:02:15 +0000 http://sem.tongji.edu.cn/semch/?p=53559 Gaurav Khanna, Wenquan Liang, Ahmed Mushfiq Mobarak, Ran Song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推荐理由

环境污染与人口流动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环境污染通过何种机制改变人口空间流动,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对于中国这样的地理大国而言,从空间均衡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具有天然的必要性。本文从空间视角研究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论更能凸显出中国作为大国的比较优势。论文认为,劳动力的空间流动会放大污染的经济影响,这意味着污染治理能够通过空间调整获得更为可观的改革红利。

作者简介

Wenquan Liang,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城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Gaurav Khanna,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

Ahmed Mushfiq Mobarak,耶鲁大学

Ran Song,新加坡国立大学

关键词

Spatial productivity gaps, pollution and migration, labor reallocation

内容简介

为何地区间会持续存在生产率差距,而劳动力为何不会空间流动进而空间套利以减缓生产率差距?对于这个经典的经济学疑问,本项研究从环境污染和户籍制度视角切入,并采用中国的数据给予解释。论文实证并量化了污染如何影响空间均衡下的整体生产率和福利,并强调户籍制度的作用。

实证结论表明,中国的高技能劳动者正在从污染严重的城市向外迁移。当我们采用上风向发电厂或逆温现象作为污染的工具变量、地理断点以及利用个体面板数据时,这一现象在不同实证模型设定下均显著存在。污染改变了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重塑了不同地区的工资回报水平。

本项研究通过进一步构建空间均衡模型进行估算,论文量化了这种劳动力重新配置对整体生产率造成的损失。反事实模拟显示,降低污染水平,通过优化劳动力空间配置带来的生产率提升,其贡献程度与清洁空气直接带来的健康效益相当。

高技能偏向的户籍制度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限制,会进一步恶化环境污染对整体生产率的影响。本项研究结论对讨论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和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来自空间均衡视角的见解。

]]>
Dual Role and Product Featuring Strategy of Digital Platform(在线平台的双重角色与产品推荐策略) /tongji/smu_sem/semch/53471.html Thu, 08 May 2025 07:24:50 +0000 http://sem.tongji.edu.cn/semch/?p=53471 王睿通、邱烨

Marketing Science2024

推荐理由

数字平台连接着市场中的第三方商家和消费者,同时它也向消费者销售自己的产品,参与市场交易。平台的这种双重角色,是否会导致不公平,损害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呢?针对这个问题,我院管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王睿通与副教授邱烨展开深入研究,并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市场营销学领域的顶级期刊《Marketing Science》上发表合作论文。

作者简介

王睿通:同济大学管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邱烨:同济大学管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关键词

平台、双重角色、产品推荐策略、自我优待

内容简介

平台内海量的产品选择增大了消费者的选择难度。因此,平台的产品推荐对连接卖家与消费者至关重要。但是,越来越多的平台(例如,京东与阿里巴巴)在服务于第三方卖家的同时,也推出其自营产品业务,直接与第三方卖家竞争。平台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双重角色引起各界的担忧,担心平台的产品推荐机制可能存在“自我优待”,即平台可能会着力向消费者推荐其自营业务,而限制和打压高质量的第三方卖家。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公平的产品推荐机制可能会阻碍市场竞争,造成消费者福利的损失。为解决双重角色这一问题,各国立法机关纷纷讨论,试图通过禁止在线平台的自营业务,对平台业务进行强制拆分,以解决双重角色带来的问题。例如,印度已于2019年强制亚马逊对其平台业务与自营业务进行拆分。

本项研究利用博弈论模型,构造平台的产品推荐决策与平台内商户的定价决策的理论模型,分析平台的最优产品推荐机制与对应商户的最优价格。通过比较允许与禁止平台自营业务下的两种均衡,探讨平台自营业务的拆分对其产品推荐机制、商户间的价格竞争,以及消费者福利的影响。本项研究揭示了平台的推荐机制具备偏见,即平台可能会通过推荐次优甚至劣质商品,以控制其内部商户间的竞争。同时,研究结果指出拆分平台自营业务可能会加剧其推荐机制的偏见,从而进一步降低平台内商户的竞争,造成消费者福利的损失。鉴于此,简单的针对平台自营业务的拆分,不仅无法解决双重角色所对竞争的负面影响,反而可能会加剧平台推荐机制的偏见,降低平台内部的竞争,损害消费者福利。本项研究为全面的、合理的,以保护消费者为主旨的平台经济的反垄断政策提供理论启示。

 

]]>
Allocating Inventory Risk in Retail Supply Chains: Risk Aversion,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Outside Opportunity(零售供应链中库存风险的分配:风险规避、信息不对称与外部机会) /tongji/smu_sem/semch/53309.html Mon, 21 Apr 2025 08:28:23 +0000 http://sem.tongji.edu.cn/semch/?p=53309 侯成凡、吕梦石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24

推荐理由

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零售供应链面临前所未有的库存风险,在小微零售商中尤为显著。尽管传统观点认为,将库存风险转移给制造商更有利于风险缓解,但现实中因零售需求信息不对称性与外部机会风险的存在,将库存风险留在零售商侧是否能带来更好的激励效果和供应链效益?对此,我院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副研究员侯成凡围绕风险规避、信息不对称与外部机会风险三者的交互作用展开深入研究,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侯成凡: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副研究员

吕梦石:Mitchell E. Daniels, Jr. School of Business, Purdue University

关键词

供应链风险管理、合同设计、风险规避、信息不对称

内容简介

随着零售业态的不断演变,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合同设计不仅需要考虑需求不确定性与风险偏好差异,还必须面对日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实际业务中,零售商通常掌握自身的市场需求和外部机会信息,而制造商对这些信息难以全面获取。此外,零售商在做出订货决策时,往往还面临来自其他供应商的竞争压力和机会成本。在此背景下,传统性的基于完全信息或对称信息假设的合同机制,难以有效激励零售商作出符合整体供应链利益的订购决策。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博弈论建模方法,系统分析了在制造商为风险中性、零售商风险规避的背景下,如何在有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机会风险的情况下设计库存风险分配机制。研究发现:

  • 当零售商的风险规避程度较高且外部机会风险显著时,让零售商承担库存风险,在激励订购决策、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方面,可能优于由制造商承担库存风险的方式。
  • 当零售商的风险态度差异和外部机会风险足够大时,由零售商承担库存风险不仅有助于制造商获取更高利润,还可在适当条件下完全消除信息租金。
  • 本文进一步揭示了产品利润率和需求不确定性对零售商效用的影响机制,并将结论从特定风险度量(如CVaR)拓展至一般一致性风险度量,提高了模型的理论适用性与实践指导意义。

该研究对长期以来关于库存风险应由谁承担的主流观点提出了修正,丰富了供应链合同设计理论,并为实际合同选择与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
如何跨越平台创新鸿沟: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的价值创造机制研究 /tongji/smu_sem/semch/53273.html Tue, 15 Apr 2025 03:03:34 +0000 http://sem.tongji.edu.cn/semch/?p=53273 解学梅 韩宇航 俞磊

《管理世界》2024年第7期

推荐理由

随着数字化创新浪潮席卷全球,各类平台及其生态系统所承载的创新体系之间竞争激烈。我国已有一批卓越的平台企业打造并形成了稳定成熟的平台生态系统,其发展呈现出超模块演化趋势,并以丰富的互补技术助力平台参与者通过超模块创新开展价值共创活动。基于COSMOPlat为代表的交易型平台生态系统和讯飞开放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型平台生态系统,本研究采用过程研究范式展开纵向双案例比较研究,深入探究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的价值创造机制,为我国平台企业搭建超模块创新体系进而深化价值创造提供经验参考。

作者简介

解学梅: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女性创业。

韩宇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俞磊: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

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价值创造机制;双案例研究

内容简介

本研究重点参考了已有研究将过程模型与乔亚归纳式编码相融合的分析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采用关键事件技术识别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建立平台发展历程的时间线,并按演变特征进行阶段划分,为跨时期复制逻辑提供分析单元;(2)借助乔亚方法论对两个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不同阶段内的价值导向、价值结构、价值涌现以及阶段之间的演变机制编码,提供“强过程”理论洞见。

同时,探讨了“需求为导向”交易型平台生态系统和“技术为导向”创新型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的价值创造机制。通过深度剖析两种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在阶段内演化和阶段间演变的动态过程,提出了基于时间维度的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价值创造机制理论模型,具体结论有三:第一,相较于一般生态系统的创新体系,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表现为“互补技术高度模块化”的结构特征和“界面联结交互耦合性”的关系特征,其价值结构由互补技术模块、界面联结模块和集成创新模块组成。第二,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兼具差异与共性的价值创造机制,并借助价值创造演变机制跨越了阶段间的创新鸿沟,包括从孵化向成长阶段的“首次跨越”和从成长向生态阶段的“二次跨越”。第三,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的价值创造过程兼具差异与共性特征,平台系统属性是影响价值创造机制的内源性因素。

据此,本研究提出需要加快发展不同类型的平台企业主导建立的平台生态系统,为差异化的平台生态系统提供积极的政策引导和针对性的配套支持。针对传统制造业情境,建议强化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载体的交易型平台生态系统建设:(1)重点培育生态主导型领军平台企业,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鼓励中小企业和产业链相关企业加入平台生态以享受政策扶持和技术升级;(2)统筹更大范围内的平台与企业、政府、用户等主体间的创新合作,通过产品配套、软硬协同实现规模化生态效益,加速传统制造企业的平台化进程。另一方面,针对新兴数字产业情境,建议加快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底座的创新型平台生态系统建设:(1)是提升政策扶持的精准度和覆盖面,既要确保“专业大模型+通用大模型”在千行百业的落地应用效率,也要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支持不同场景应用的算力支撑;(2)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开放算力、共性技术、行业训练数据等平台资源与技术,选拔一批跨场景、跨行业、跨产业集群赋能的创新型平台典型案例进行经验推广,并予以表彰、奖励和政策倾斜,从而加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型平台生态系统的建设进程。

]]>
Faster deliveries and smarter order assignments for an on-demand meal delivery platform(更快更智能:外卖平台的高效配送与订单分配) /tongji/smu_sem/semch/52987.html Thu, 13 Mar 2025 01:40:11 +0000 http://sem.tongji.edu.cn/semch/?p=52987 Wenzheng Mao , Liu Ming , Ying Rong , Christopher S. Tang , Huan Zheng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25

推荐理由

随着即时外卖平台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客户留存率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焦点。围绕这一主题,我院管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毛文峥展开深入研究。她和团队聚焦于外卖配送平台的订单分配策略优化,探讨了配送时效(提前送达与延迟送达)对顾客重复购买行为的非对称影响,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订单调度机制,以平衡短期配送效率与长期客户留存。不仅可为平台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优化运作流程、提升配送效率,还能有效增强顾客忠诚度,助力平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Wenzheng Mao(毛文峥): Tongji University

Liu Ming : CUHK shenzhen

Ying Rong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hristopher S. Tang : UCLA

Huan Zheng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关键词

consumer retention, drivers’ learning, last mile, meal delivery operations, order dispatch algorithm, survival analysis

内容简介

尽管当前学术研究普遍聚焦于订单分配算法的优化,旨在最小化配送时间或延误,然而,配送服务质量对消费者重复购买行为的直接影响尚待全面剖析。本研究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依托中国一家在线外卖平台的丰富交易数据,深入探究了提前送达与延迟送达现象对顾客复购倾向的非对称效应。

为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我们创新性地引入了骑手经验水平及本地地理熟悉度作为工具变量。这两个维度的工具变量在平台以往的算法设计中常被忽略,但它们对配送准时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运用生存分析技术,我们发现配送延迟显著削弱了顾客未来下单的意愿;相比之下,提前送达虽能产生正面效应,但其影响力相对有限。基于上述实证洞察,我们进一步设计了多种订单分配算法的模拟评估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纯追求配送时间最小化或延误减少的传统策略,通过优化订单分配机制以最大化未来订单总量,能够为企业带来更为可观的长期收益。这一发现强调了平台管理者需重新审视并调整其订单分配策略的重要性。本研究不仅为平台管理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策略建议,还着重指出了在算法设计中融入异质性处理效应的重要性。

通过跨学科整合运营管理理论、消费者行为分析、因果推断原理及优化技术,我们构建了一个端到端的数据驱动型订单分配框架。该框架不仅显著提升了服务执行效率,而且有效增强了顾客的忠诚度与留存率,为即时外卖行业的运营策略优化开辟了新的视角。

]]>
财政金融协同的地方债务管理路径探索——基于城投公司承建专项债券项目的研究 /tongji/smu_sem/semch/52942.html Wed, 26 Feb 2025 05:57:33 +0000 http://sem.tongji.edu.cn/semch/?p=52942 钱一蕾、钟宁桦、沈一童

《管理世界》2025年第2期

 

推荐理由

地方债务风险兼具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双重特征,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需要财政和金融协同发力。钟宁桦教授团队在十余年的研究中,积累了大量与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务相关的数据,对全国每个省、市、县的债务可持续性做了统计和评估。团队观察到,城投公司正在积极承建专项债项目并提供配套的市场化融资,这是衔接财政和金融资源的重要路径。

作者简介

钱一蕾: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讲师(同济经管2024届博士毕业生)

钟宁桦: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沈一童: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专项债券,城投公司,财政金融协同,稳增长,防风险

内容简介

财政与金融的关系是地方债务管理中的一条主线,优化地方债务管理模式需要发挥财政与金融的协同效应。专项债券是近年来最大的增量财政资源,而城投公司则是专项债券项目的重要承建主体和金融市场的重要融资方,可以为符合收益要求的项目配套市场化融资。两者的结合衔接了财政和金融资源。本文将6.7万个专项债券项目数据、城投公司财务数据和地区经济基本面数据进行匹配,探究了城投公司承建专项债券项目这一模式对于微观企业和宏观区域层面的影响。

研究发现,该模式一方面改善了城投公司的经营绩效,并为其带来更多低成本、长期限的债务融资,有助于防化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政府投资对于社会资本的引导作用,放大专项债券的投资撬动杠杆,提升区域投资效率。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积极效应能否有效发挥,与专项债项目的投向高度相关。在投资回报情况较好的市政和产业园以及生态环保领域,提质增效的作用更为明显;而在收益情况不容乐观的交通领域,反而导致经营绩效和投资效率的恶化。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以下贡献和政策启示。首先,本文借助微观项目层面的数据将专项债与城投公司相结合,揭示了财政与金融协同的微观作用机制。其次,本文基于资金投向的结构性视角,丰富了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效应研究。最后,就政策启示而言,本文为构建财政金融协同的地方债务管理模式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可进一步探索的方案,也为优化地方债务的资金投向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有助于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长期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