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任艺萱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三个叩击心灵的问题,是内地援疆干部们必答的“援疆三问”。
从上世纪的1999年开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党委始终认真贯彻党的治疆方略,忠诚履行援疆使命,医院“国家级”医疗团队像一条穿越时空的丝路,将仁心仁术绵延传递。
医疗援疆,就是让边疆民众更有“医”靠;医疗援疆,不仅要持续“输血”,更要带动当地医疗机构自身“造血”和“活血”,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援疆的成果,要让边疆民众的就医习惯从“看病找湖北医生,转变为更要找本地医生”……
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26年来,作为百年红色医院、湖北省首家公立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响应国家治疆方略,一代又一代的医疗援疆干部人才,接续答好“援疆三问”,用精湛医术温暖着天山南北,优质医疗资源如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众多新疆民众足不出州,就能享受到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服务。

省人民医院援疆医疗队送医送药到牧区

深入当地牧民家中,为怀孕的牧民进行产检
从“单兵作战”到“组团式”帮扶
——援疆点位最多、学科涉及面最广
1999年8月,湖北省启动对口支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作为湖北首个承担医疗援疆任务单位,选派了呼吸内科陈国忠教授挂职担任新疆博州卫生局副局长兼博州人民医院副院长。
“努力做新疆人民的好医生,持续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带着这样的信念,一段长达26年的援疆之路由此开启。
26年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援疆专家的足迹,遍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博州人民医院、博州蒙医医院、博州妇幼保健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医院、新疆第五师双河总医院等7家医疗机构,医院累计接收了100余名新疆专业技术人员免费学习进修。
“党和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该院党委书记黄恺介绍,在湖北医疗援疆工作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援疆点位最多、学科涉及面最广,为有效缓解边疆居民和兵团官兵“看病难”问题,持续贡献着“人民”力量。
从个人援疆的“单兵作战”,到汇集湖北优质医疗资源的“组团式”帮扶,在党的治疆方略指导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援疆之路越走远宽。
医疗人才是组团式援疆的核心力量。该院党委调配精兵强将,把“一对一”师带徒作为组团式援疆的“必修课”,签订师带徒协议、出台师带徒考核办法,确保师带徒出成效。除了以科室为单位进行成建制的人才带教培养外,还通过组团式援疆团队,联合本地骨干医生开展“进连队联边境警务站”“进学校联班级”等“八进八连”健康服务活动,实现送健康服务到村(连队)到户。
2012年8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医院(以下简称五师医院)挂牌成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五师分院。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持续10年的全方位帮扶下,五师医院从“二甲”医院成功跻身“三甲”医院行列,并建成了北疆地区首个肿瘤放疗中心,以及心血管内科、骨科、妇产科3个兵团级重点专科,10个师市级重点专科,2个师市级救治中心以及1个国家级基层胸痛中心,为师市职工群众筑起紧密的健康防护网。

肝胆外科汪斌医生主刀完成五师医院首例腹腔镜下脾切除术
从“输血”变“造血”到“活血”
——家门口可诊治癌种15种
从长江之滨,到天山北麓,带着对边疆人民的牵挂与对医疗事业的热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以初心践行使命、用技术扎根基层。
2023年以前,博州地区肿瘤放疗工作未能开展,当地群众需要长途跋涉到乌鲁木齐等地求医。2023年7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一次性选派肿瘤Ⅲ科党支部书记石磊等3位肿瘤专家,历时一年帮扶建成北疆地区首家专业化肿瘤放疗中心。
截至今年7月,中心已服务当地百余名肿瘤患者,涉及癌种达15个类别,让博州地区患者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国内一流的肿瘤诊疗服务,既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又极大的减轻就医负担。
病理诊断是医学诊断的“金标准”。2015年以前,五师医院病理科存在诊断不精准、报告发送慢、科室内人才梯度严重断层等问题,极大制约了医院手术学科的发展。
2015年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创新性帮扶搭建“新疆-湖北”远程病理会诊系统,五师医院的病理切片通过互联网跨越近4000公里、“秒送”到远在湖北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接受远程诊断。30分钟内,武汉的病理专家精准发回报告,指导五师医院医师在手术台上开展进一步手术操作,有效避免了患者接受“二进宫”手术。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近10年的接力帮扶下,我们病理科获批为师级重点专科培育对象,还带动了整个医院精准诊疗能力的跨越提升。”五师医院院长程赟感激地说。

病理科党支部书记袁静萍创新搭建“新疆-湖北”远程病理会诊系统,进行远程诊断并多次赴五师医院实地帮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程帆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看病找湖北医生,更要找本地医生”,是湖北医疗援疆工作的最大心愿。
在长达16年帮扶五师医院征程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持续“输血”,先后派出10批次、40余位医疗援疆专家,有效提升五师医院各学科诊疗能力,同时接受100余名当地医师来院进修、筑牢五师医院人才支撑体系,极大地增强了五师医院自身“造血”和“活血”功能,培育出众多扎根本地、技术过硬的“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26年派出60名援疆医疗人才
——部分医疗技术引领全疆、辐射中亚
“一次援疆行,终身援疆情”“把援疆工作当成事业来干”与边疆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众多援疆医疗干部人才的集体心声。
博州一位80岁的牧民奶奶有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等慢性病,而且因为曾经脑梗导致了偏瘫不便出门,武汉大学人民医援疆医生、超声专家胡波听说后,决定去她家里上门义诊。他带了便携式的超声机器给老奶奶做了全身检查,因老奶奶听不懂普通话,胡波就打手势慢慢给她解释,同时请来同村的年轻蒙古族妇女做翻译与讲解。义诊完后,老奶奶为胡波树起了大拇指致敬。

超声影像科胡波医生为蒙古族牧民奶奶进行检查
援疆初心,早已在一次次对国家战略的体悟中悄然扎根。日常在医院坐诊查房手术,开展教学科研培训讲座,利用周末到居民家上门义诊、下乡到边区和牧区巡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援疆专家们每天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2025年7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国家级”医疗专家团队又在博州多地开展健康义诊、送医送药、学术交流、带教查房等活动。

2025年7月,湖北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黄恺带队开展新一轮“组团式”医疗援疆

呼吸内科陈宏斌医生二度援疆,将呼吸道纤支镜救治等最新知识带到博州人民医院
长江天山一线牵,对口援疆写真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6年持续医疗援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用崇高的奉献情怀和扎实的工作业绩,书写了数不清“双向奔赴、双向赋能、双向发展”的真情佳话。
2017年,新疆博州一名小伙因尿毒症加终末期心衰,一度在死亡线上挣扎。经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援疆干部汪斌牵线搭桥,他被及时送到武汉,顺利接受心脏瓣膜修复及肾脏移植联合手术,重获新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2020年战疫期间,新疆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在全国率先赶赴武汉驰援,并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奋战抗疫生死线。“58天前,我们带着感恩的心来支援湖北;今天,又带着更深的战斗友情返回新疆”。临别湖北返回新疆前,来自新疆医科大学五附院的领队曹玉景,代表142名医疗队员动情地告白湖北和武汉人民。
医疗援疆、文化润疆。26年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播撒下一粒医疗援疆的“种子”,如今已成长为推动健康新疆建设的“参天大树”。黄恺表示,该院把援疆工作当事业来干,今后将持续精准发力,把党的温暖传递到边疆。
执甲援疆践初心,技术扎根护民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援疆接力棒永不停歇——永做民族团结的“石榴籽”,让鄂疆情谊在岁月中岁序长新,是7000多“人民人”的共同心愿。
(供图:任艺萱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