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首页 >> 专题报道 >> 毕业季 >> 正文

【毕业季】魏也娜:向着无穷的远方,再出发!

发布时间:2022-06-23 11:06 来源:​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阅读:
A A A

作者:魏也娜

作者简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现任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驻斯里兰卡办公室可持续发展目标志愿参与助理。总志愿服务时长超过600小时。毕业后成为一名西部地区选调生。


珞珈山上的志愿者

我是山西长治人,出生在黄土高坡。儿时,我的父亲就给我讲过我老姥爷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革命老区的神头岭战役前后,老姥爷面对日军的袭扰,勇敢地掩护村民转移。撤退过程中被敌人乱枪击中,腿部负伤。老姥爷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责任和担当。也正是这种担当与责任,推动我走上志愿服务之路。

大一时期,我加入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始活跃在学校各类大型志愿活动和学院、社区志愿服务的现场,也定期参与爱心献血。

疫情之后,我和“‘梦想珈:与逆行者同行’关爱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志愿服务队”一起开展服务,帮助、陪伴和引导一线医务人员子女理解父母和国家、树立远大理想,让一线医务人员可以安心抗疫,我在实践中学习、观察、思考,发光发热。


走近联合国的日子

即便如此,成为联合国的志愿者也是我从未设想过的。当我看到学校发布“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的志愿者招募通知时,外语学习者的职业使命感和了解专业化志愿服务运作体系的渴望让我蠢蠢欲动。作为武大人、外语人,我深感使命在肩,也相信自己的专业和经历可以对联合国的工作有所贡献。

经过层层选拔和各项手续的办理,我于今年1月正式入职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驻斯里兰卡办公室,负责外联和宣传工作。联合国的工作中既有宏大的理念,也有具体的事务,挑战性十足。

我的岗位要求我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第十七个目标——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而服务,如协助UNV团队加强社区参与,支持与SDGs相关的青年主导活动的构思和协作……

我需要常态化维护和拓展合作伙伴关系,具体执行海外社交媒体的内容和社群维护,通过文字、海报、视频等方式来讲述志愿者故事,加强社会对志愿者精神的认可,在世界范围内动员更多的志愿者,通过各种努力为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贡献。

由于疫情原因,我只能在线上远程开展服务,但工作难度丝毫不减。繁忙的日子里,我的一天从回复一封封英文工作邮件开始,穿插着正赶上午饭点的例会,结束于加班至九点之后的晚饭,然后再“重启”于“夜生活”——撰写毕业论文。

不太忙的时候,我也会充分利用联合国对所有职员开放的优质学习资源。查阅部门工作相关的上级文件、历史文档、其他国际组织的同行动态,以激发我新的灵感,增强宣传材料的品牌效应。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不断成长。与不确定性和平相处、理解多元文化、放眼全球不计小我,这是国际志愿服务带给我的珍贵体悟。同时,我也在思考着国际组织如何在当今背景下更好发挥作用、如何更好地让中国青年参与到联合国的事业当中。

互联网就像一根线,使我的生活一边连着斯里兰卡,一边连着校园。虽然远隔万里,我依然能够快速获取到国际新闻与有关工作消息,并时常为之担忧和焦急。这段经历使我深刻意识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向着无穷的远方,再出发!

“打铁还需自身硬”,志愿服务中处处需要过硬的素质与能力。武汉大学以其扎实的学科建设和广博的胸怀气量,不仅让我在第一课堂中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和新闻学的知识和技能,更给了我信任和平台让我充分实践。

在武汉大学英文记者团,我和来自不同学部、年级、专业背景的60多名同学共同运营武汉大学英文官网,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武大;在“梦想珈”,我代表志愿团队主笔了给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和青年特使的一封信,向联合国介绍武汉大学青年学子的抗疫贡献;在团委和学生会,我第一次强烈地体会到团结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服务校园、服务同学、服务社会的获得感……

魏也娜(右二)

面临就业,我毅然选择到西部去,成为一名选调生。武大对我七年的培养,使我逐渐明晰且日益坚定了人生道路的选择。

曾任县委书记、现任公益人的陈行甲前辈在自传《人生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些穷乡亲,在等待着我们,他们期待的目光,早已穿越万水千山、风霜雨雪。我们奔向他们的脚步,大地会聆听!”他以悲悯、风骨和魄力,用行动帮助最弱的人找回活着的尊严。我决心像前辈一样,将个人理想奋斗融入祖国建设和发展的强大洪流之中,让自己成为一朵奔腾其中的浪花。

即将离别母校,我愈发感到珞珈山的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独具灵气,持续地滋养着我。希望在校的同学们可以珍惜求学时光,努力增长才干,敢于突破自我,服务祖国与人民!

(学生编辑:李金辉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