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高妍)12月4日下午,武汉大学珞珈论坛第408讲于当代楼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了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院士PeterH.Seeberger教授作学术报告,高等研究院院长朱玉贤院士主持论坛并向主讲人颁发珞珈讲坛纪念牌。PeterH.Seeberger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其团队在糖类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糖缀合物(糖与蛋白质、多肽、脂质、核酸和抗体等生物分子以及其它小分子以共价键相互连结而形成的物质)在自然界中随处可......
新闻网讯(通讯员王亚茹)12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云圻教授、马於光教授受邀出席武汉大学第407期“珞珈讲坛”,分享材料科学领域前沿进展。副校长周叶中出席讲坛,并为两位院士颁发了武汉大学珞珈讲坛纪念牌。讲坛由弘毅学堂党委书记李振教授主持。刘云圻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历程、现状与转型趋势,以及“中国制造2025”国家行动纲领,指出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前景下,未来制造技术将是原子级精准制造,并重点阐释......
新闻网讯(通讯员何斯玄、蒋盛君)11月30日,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现任纽约大学经济学讲席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托马斯·萨金特(ThomasJ.Sargent)教授做客武汉大学珞珈讲坛。讲坛开始之前,校长张平文院士接见了萨金特教授。张校长对萨金特教授专程前来武汉大学参加130周年校庆活动表示衷心感谢,希望他能与武大师生开展多方面、深层次学术交流,助力学校人才......
新闻网讯(通讯员袁娜、任峰)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焕乔做客珞珈讲坛第403讲,带来了题为《向母校汇报——我的平凡人生》的学术报告。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姜卫平为其颁发珞珈讲坛纪念证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何军主持报告。张焕乔回顾了自己在武汉大学的求学经历,表达了对母校的情深意浓。他分享了自己在科研路上的三段历程及成果:第一段历程是1956年—1960年的“中子物理”,第二......
【珞珈讲坛】郭剑波院士做客第401期珞珈讲坛新闻网讯(通讯员华小梅)11月24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剑波做客武汉大学第401期珞珈讲坛,并作题为“对新型电力系统演进趋势的认识”的学术报告。副校长龚威出席讲坛,并为郭剑波院士颁发了武汉大学珞珈讲坛纪念证书。郭剑波院士的报告分析了能源电力未来发展场景,总结了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电化学储能的定位、作用、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
新闻网讯(通讯员杨秀、赵爽、赵浪)11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受邀出席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第402讲“珞珈讲坛”,主讲《数智时代与未来城市》。本次讲坛由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主办,城市设计学院、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屈文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姜卫平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本次讲座,相关学院在校师生以及行业单位代表200余人参加论坛。刘经南院......
新闻网讯(通讯员王梓纯、黄千琢)11月3日下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显明教授做客“珞珈讲坛”第398讲,带来题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术报告。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为其颁赠珞珈讲坛纪念牌。徐显明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特征、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如何全面依法治国以及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辩证法和方法论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他在回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
新闻网讯(通讯员袁雨梦、周莹宇)10月1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周其凤做客珞珈讲坛第396讲,带来题为“格物致知,人文化成——在学习化学中启发人生智慧”的学术报告。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为其颁授珞珈讲坛纪念牌。周其凤指出,“格物致知”之“知”不仅仅意味着“知识”,更是“智慧”之义。因此,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不能分家、不能脱钩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相协调的,人文素养是......
新闻网讯(通讯员付晓歌、陶翊婷)10月11日,珞珈讲坛第392讲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主讲《城市更新的实践与思考》,刘经南院士为其颁发珞珈讲坛纪念牌。本次讲坛是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学术活动之一,由城市设计学院承办。据悉,城市设计学院2022年入驻的新院馆由崔愷设计,总建筑面积12380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师生科研教学学习环境。崔愷介绍,该学院大楼设计落点在“致敬”:致敬武汉大学的优秀校园、优秀历史文化,致敬武汉......
新闻网讯(通讯员尚彩云、陈磬月)9月21日下午,我国著名民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王利明做客“珞珈讲坛”第389讲,带来题为《数据的确权与保护》的学术报告,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为其颁赠珞珈讲坛纪念牌。王利明从数字经济时代的大背景切入,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方式,提出了“数据需要确权”的时代课题。接着,从数据确权已具备相应法律依据、能够激励数据的生产、流通和利用等方面论证了数据需要确权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