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投稿方式|加入收藏| 西财大主页
首页 > 院部动态 > 正文
院部动态
院部动态

青银辉映传薪火 携手共进践初心——信息学院与离退处共绘育人同心圆

发布日期:2025-05-31点击量:

为迎接端午节,传递学校党政对离退休教职工人文关怀,近日,离退处分别在七个家属院向离退休人员发放福礼品。在长安校区,信息学院党委组织学生党员志愿者团队参与服务,以青春温暖夕阳,用行动传承美德。

信息学院与离退处连续多年坚持合作开展离退休教师关爱行动,联合开展电脑义诊”“防诈科普”“数字反哺等特色活动,此次福礼品发放融入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既为退休老教师带来温暖和帮助,也为学生搭建了感恩教育的实践平台。


党建共建银龄金课滋养青春根系

未来学习中心,学生党员段凌玮正向退休党员请教党史问题。这源于双方党支部签订的共建协议——退休干部第14党支部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党支部构建常态化互动机制,在红色教育、社区服务、智慧助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老同志们的奋斗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党支部书记刘哲表示,在3月17日的共建联学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杨学兵教授所作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让学生党员深刻理解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逻辑。

青丝与白发的思想碰撞,正在重构思政教育新范式。通过“新老党员结对、校史故事共讲、改革精神同研”的立体化思政育人路径,信息学院将红色基因传承具象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教育实践。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党员鬲怡欣在学习笔记中写道:“老党员的言传身教,让我们读懂了中国道路的历史选择。”这种代际对话中的价值传递,正是新时代青年培根铸魂的鲜活注脚。

专业赋能:技术帮扶彰显育人成效

“李老师,您的手机内存已经清理完成,现在运行速度应该提升了。”在长安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广场服务点,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马源洁正为退休教师进行手机优化。这项看似简单的服务,源自信息学院持续12年的“电脑义诊”传统——作为西安财经大学首个常态化IT志愿服务项目,自2012年启动以来,累计为师生提供计算机维护服务余次,培养技术志愿者百余人,服务时长万小时。

当技术帮扶升华为育人成效,志愿服务便成为知行合一的实践课堂。学院创新“优秀项目课题化”转化机制,将志愿服务中积累的鲜活案例转化为双创课题,在省级以上竞赛中斩获佳绩。这种将社会实践转化为学术探索的创新机制,让志愿服务升华为青年学子理解中国、服务中国的认知坐标系,助力学生在解决真实社会问题的淬炼中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薪火相传:青春足迹书写服务四季歌

在信息学院学生活动室,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肖雅静端坐在电脑前授课,屏幕另一端传来乡村孩子们朗诵《少年中国说》的清脆声音——这正是青云志愿服务队云支教项目的日常场景。这支拥有13年历史的队伍,始终践行“社会所需+学生所长”的服务理念:历年雷锋月期间,他们在校内开展共享单车整理、防诈宣传,同时深入社区参与“慈善一日捐”;暑期则化身“云端园丁”,“云支教”项目累计组织400余名志愿者,为4省6地乡村儿童授课6000余堂,构建起跨越山海的数字教育桥梁。

四季流转的服务轨迹,勾勒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成长地图。通过建立“服务经历-工作日志-成长档案”全链条育人体系,学院将志愿活动转化为滋养职业理想的源头活水。在“青银对话”中领悟责任担当,于“云端支教”里淬炼教育情怀,在志愿服务经历中养成的社会责任感熔铸了信息学子择业就业的精神底色,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在服务中明晰人生方向——近年来,选择基层就业、教育行业的毕业生比例显著提升。在“社会调查+思政教育”的创新模式下,志愿者们积极申报国家级项目,于2024年暑期成功申报并完成了团中央“七彩假期”项目以及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信息学院通过不断探索,构建起了双向赋能的育人生态,推动志愿服务实现从零散活动向体系化育人品牌的质变跃升。


信息学院和离退处将坚持发挥“五老”的优势作用,持续弘扬“五老”精神,以品牌项目为抓手深化青银共融的实践内涵通过搭建老少思想对话平台、构建双向赋能机制,让老教师的育人智慧浸润青年成长,使青春力量成为银龄群体的数字纽带。

作者:   编辑:洪文琦  来源:信息学院 离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