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投稿方式|加入收藏| 西财大主页
首页 > 校园文化 > 正文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探寻乡村治理智慧 扛牢全面振兴重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队调研宝鸡乡村治理成效

发布日期:2025-07-16点击量: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激发乡村治理新动能,上好“行走的思政课”,6月26日至7月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微光致远 乡土情深”团队由院长王勇指导,张竣哲、何旺旺教师带队,先后赴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金河镇、硖石镇和蟠龙镇,聚焦“乡村治理政策供给及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展社会调查。

处实效功:政策优化提升治理效能

6月28日上午,调研对接会议在金台区陈仓镇政府召开,会议由金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谦风学主持,有关乡镇干部参加会上,谦风学对调研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金台区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产业等方面的政策改革和发展成,希望调研团队能够为金台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张竣哲和何旺旺老师介绍了调研计划,提出团队旨在凝练宣传地区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和优势经验,为乡村政策供给改革、乡村精准治理和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此外,双方就深化校地合作、搭建育人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足履实地:务实实践奔赴乡村一线

团队成员实地考察了金台区4个乡镇、1个“村转居”社区、6个样本村,累计入户调查71户村户,访谈14位镇村干部,参观乡村特色产业园4所、乡村农耕文化体验中心1所,深入了解村民生活状况与实际需求,为研究乡村治理成效及政策优化路径积累了丰富案例和详实数据。

转型发展:基层社区涌现管理智慧

在陈仓镇,团队成员考察了典型“村转居”社区——联盟社区在基层治理、产业转型与文化建设中的创新实践。联盟社区通过土地集约利用、集体经济改制、公共服务升级等举措,实现了从传统村落向现代化城市社区的转型、从农业主导到商住融合的跨越。社区推行“线上+线下”数智便民服务模式,定期组织社区文娱活动,大力推行婚俗改革,用优质管理服务促进社区文明家风建设。

土地流转:因地制宜打造优质项目

蟠龙镇韩家村实行“党支部+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招引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相继成立以种植养殖、特色农业等为主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建设桃园提升改造项目,将种植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金河镇永利村以党建统领全局、土地流转为基、三产融合为径,从2019年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起步,村集体通过科学规划将1600亩土地与原有700亩葡萄园整合升级,打造出果蔬种植与生态旅游双引擎,如今“永利花海”“永利果蔬”品牌名声远扬。团队师生深刻体会到“果‘富’人、花‘引’人、景‘留’人”发展链的强劲动能。


精准扶持:特色产业积聚发展动能

在硖石镇,特色产业精准帮扶下的“硖石柴胡”逐步发展成为全镇富民兴业的“致富良方”。车辙村不断深耕生态农业,六川店村除种植柴胡外,还发展大闸蟹、梅花鹿养殖等产业,这些特色产业如今逐渐形成规模,拓宽了村民的务工渠道。蟠龙镇塔寺头村建设了西府农耕文化体验中心和华丰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村子打造成集非遗文化、农耕体验、观光采摘、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研学旅游基地,积极规划农产品电商运营平台,迈入了电商经营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韶华不负:心系基层扛牢振兴重任

此次调研,团队成员将认真梳理分析四镇乡村治理的优势做法与示范案例,针对政策供给与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与问题,群策群力,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真正把青春使命印刻在祖国大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勇表示,社会调查既是对学理真知的一次实地检验,更是锻炼知行合一实践能力的宝贵契机,师生在入村入户的过程中,更加清楚地理解了乡村振兴的伟大意义,一定能够让这份乡土之情和振兴使命一直传承下去。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依托经典研学、项目实践、宣讲育人“三驾马车”,积极培养卓有特色的调研团队和育人团队,用好全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资源,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和校地合作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治理提供高校智慧和力量,着力培养走在时代前列、敢于锐意革新的青年人才。

作者:张竣哲   编辑:赵宝文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