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工程学院召开模电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
西电电院网讯(通讯员 方心)为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地实施,进一步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改革,6月11日,电子工程学院召开模电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会议邀请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谢凯教授、学院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组任课教师参加研讨。会议由学院副院长任爱锋主持。
任爱锋深入解读了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中关于强化核心课程建设的相关要求和部署,结合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院持续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并不断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协同发展路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在理论实验一体化方面,他指出,教学改革的主线是以本为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包含实验预习、虚拟仿真和在线数据分析的智能化学习平台,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着力完善实验教学资源体系,系统建设标准化实验项目库,为教师提供优质的"即用型"教学资源,切实减轻备课负担。
王新怀系统介绍了学院模电课程组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重点围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师培训机制和改革成效评估四个关键环节展开。通过全面升级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教师培养体系和完善评估反馈机制,课程组深入推进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创新。朱天桥具体介绍了理论实验一体化的课程融合案例,通过引入虚拟仿真平台,将抽象的知识原理转化为直观的动态演示,不仅实现了理论知识的可视化呈现,更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工程认知体系。
谢凯在会上分享了空间院模电课程建设经验,重点围绕“认、测、用、试、调、拓”六字方针,通过虚拟仿真软件生动展示各类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案例,做好课程实验一体化建设。以STEM牵引的基础课程和能力体系,通过多门课程的重组和革新,打造电子信息类课程融合新范式,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全面的工科电子能力体系和实操能力。同时,课程引入AI智能辅助系统,借助Deepseek工具构建专业知识库,实现对课程知识点的智能分析、推理及方案优化,显著提升了课程的智能化水平。
电子工程学院贯彻落实本科教学二十条要求,立足"路-场-信号"金三角核心课程体系,创新性推行"一门课程一方案"的精准改革路径。通过定期开展核心课程教学研讨,构建了"专项研讨-试点实施-评估反馈"的全流程闭环改革机制,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