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科
首页 >> 实践教学科 >> 正文
关于举办2025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云南大学校内选拔赛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8-13 来源: 编辑: 浏览次数:

各学院、各研究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深化文科实践创新教育改革,加强文科实战型人才培养,提高文科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根据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关于举办2025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的通知》要求,学校决定举办2025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校内选拔赛(以下简称“校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融创赋能 实践致新

二、大赛目标

“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是面向在校大学生举办的校园赛事,由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承办,旨在强化文科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问题的紧密联系,引导文科专业学生以大赛为平台开展扎根实际、深入一线的实践创新活动,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新思想、新技术等内容在各学科专业中真正落地,产出一批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文艺作品、应用产品等高质量实践创新成果,提高文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涌现一批实战型高素质文科人才,推动高校文科人才培养实质性“脱虚向实”,将人才“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更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文科培根铸魂价值功能,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实践创新,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有理想、敢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更实战。坚持实践导向,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开展项目探索和赛事锻炼,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国家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实战型文科人才。

——更融合。深化跨界融合,突破学科之间、校际之间、产教科教之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建立综合性实践创新平台,推动学生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产教的实践锻炼,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更创新。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推动项目式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以项目为牵引的实践创新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文科拔尖创新人才。

——更智能。推动数智赋能,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引导学生运用新兴技术赋能人文社科新发展,研究数字技术伦理性、思想性、智慧性等人文相关新问题,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数字时代文科创新人才。

三、大赛组别

大赛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方向设置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四个组别。参赛团队要聚焦社会现实问题,结合专业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志愿服务、国际交流等实践创新活动,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实践问题。根据学科专业背景及所开展的实践内容合理选择参赛组别。

(一)文学、历史学、哲学类项目:聚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中国道路的学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研究、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数字人文、语言智能、国际传播等有关领域。

(二)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项目:聚焦党的建设、经济发展、国家治理、企业治理、乡村振兴、对外开放、科技创新、法治建设、社会保障、绿色发展、国家安全等有关领域。

(三)教育学类项目: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综合改革、教育资源扩优提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数字化与AI赋能、教育国际化等有关领域。

(四)艺术学类项目:聚焦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艺术管理、艺术产品制作和营销、艺术表演、艺术治疗、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美育浸润等领域。

四、参赛要求

参赛团队要坚持问题导向,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在扎根社会基层、直面真实场景的过程中,以专业视角剖析社会问题、解决现实难题,推动学科专业知识在真实问题中的运用,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的感情。

(一)参赛对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

(二)参赛形式:团队赛。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段组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用技术赋能新文科发展。

(三)每支参赛团队由3-15名学生和1-3名指导教师组成,其中团队负责人1名(须为文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人数不超过团队成员数量的30%。每人限负责1个团队,但可同时作为团队成员参与其他团队报名。每位指导教师至多指导2支参赛团队。

(四)参赛团队只能选择1个符合要求的组别报名参赛,报名时以参赛团队负责人所在学校作为参赛单位。

(五)各学院要对参赛项目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2024年已获此项大赛全国决赛金奖、银奖的项目,如内容基本相同并无特别创新进展,不得重复参赛。已获历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铜奖及以上的项目,不得参赛。

(六)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应在创意、想法、思路等方面具有原创性,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识产权或者其他权利。一经发现或经权利人提出并查证,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七)参赛项目均须提交《参赛项目报告》(详见附件1)及《参赛项目汇报材料》。视项目情况可酌情提交有关支撑材料。其中,《参赛项目报告》将作为评审的主要依据,重点介绍项目的背景及意义、拟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项目实施总体思路、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及过程、实践创新成果及价值、收获与体会等内容;《参赛项目汇报材料》须由参赛团队独立完成并真实反映团队亲身实践过程,采用PPTPDF等可用于汇报展示的形式;有关支撑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调研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报道等反映项目实践过程及成果的材料。

五、校赛赛程安排

(一)参赛报名912日前)

参赛团队登录大赛系统注册后报名(网址:https://xwkds.fltrp.com/),详细操作流程见《学生系统操作手册》(附件2)。报名截止时间为912日。

(二)网评赛915-922日)

学校组织专家按照对项目进行网评,以《参赛项目报告》为主要依据,结合汇报PPT、支撑材料,对项目进行评定。选拔并公布参加校赛现场赛的团队。

(三)现场赛923-930日)

学校组织进入校赛现场赛的团队进行现场展示和答辩,组织专家评审。

(四)项目推荐109-1015日)

学校将对现场赛评定结果进行公示,并根据2025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决赛分配名额择优推荐项目参加全国决赛。

六、校赛奖项设置

设金、银、铜奖,获奖比例为参赛项目数的5%15%25%

七、评审规则

(一)大赛评审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接受社会监督。

(二)大赛评审坚持实践导向,以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考察学生能否结合专业学习真正深入一线开展实践(包括实践时长、形式、规模、频次等方面),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提高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审指标详见附件3

(三)大赛评委以高校专业教育领域专家为主,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实务专家参与。

八、工作要求

(一)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广泛发动,鼓励各学科专业围绕理论与实践问题设置引导题目,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组队进行实践创新,做好学生参与实践创新项目立项和竞赛准备工作, 指定专人负责赛事组织。

(二)各学院要加强指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大赛,重点加强对学生赛事选题、实践过程的指导,并为指导教师计算相应工作量。

(三)各参赛团队要仔细阅读“大赛组别”“参赛要求”等,对照“项目评审指标体系”认真填写《参赛项目报告》。

(四)各学院要及时做好总结推广,将学生参与竞赛作为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通过大赛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凝练形成各学科专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教学模式。

(五)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属《云南大学认定本科生学科竞赛目录(2025版)》二类竞赛,学校依据相关政策给予认定开展成效。

请各学院指定1名联系人,于815日前在线填写《大赛学院管理员信息表》(https://www.wjx.top/vm/wAGLFkA.aspx#)。

如有疑问,请联系本科生院实践教学科,联系人:毕芃,0871-65031440


附件:1.参赛项目报告

2.学生系统操作手册

3.大赛评审指标体系


本科生院  研究生院        

2025813日           



版权所有©  云南大学本科生院

学院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  邮编:650091  联系电话:0871-6503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