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与动画学院由创建于2003年的动画专业、2004年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而来,现有三个系——动画系、影视系、数字媒体艺术系;1个国家级艺术实践教育基地,2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教育基地(项目),9 个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基地(项目);4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四川省动漫游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数字动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省课程思政教学示范研究中心”; 2 个省厅级文艺评论基地(中心)——四川省文艺评论(成都大学)基地、四川文艺评论(成都大学)中心;2个市级基地——“成都市数字动画原创中心”“成都市动漫人才培养基地”;一个国家一级学会创研中心——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创研中心。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
【学科专业】学院有戏剧与影视艺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招收影视动画、影视编导、新媒体艺术传播研究方向研究生。学院拥有动画、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三个本科专业。动画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A类、成都市校城共建一流专业、五星级专业、位列2023-2024年中国大学本科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第4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B+类、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和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团队建设点、五星级专业、位列2023-2024年中国大学本科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第10位。数字媒体 艺术专业是校级一流本科专业、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B+类。
【师资队伍】学院汇聚了周星、高希希、孙立军、欧阳宏生等国内著名影视及动画专家学者担任学院特聘院长、名誉院长、学术委员和客座教授。学院现有教职工6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4人,博士后教师 3 人,博士教师27人,硕士教师35人,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教师24人,“双师型”教师26人。省级以上专家库成员12人,其中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1人,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四川省首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1人,四川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2人。学院教师获四川省首届“四有”好老师称号1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1 人、四川省巾帼建功标兵 1 人、获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4人次。
【人才培养】学院依托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优势和成都大学的综合性学科专业优势,秉承“厚德精艺、真美与共”院训,聚焦“艺术+科技”推进教育教学、创作实践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聚焦数字虚拟制作、超高清数字影像、AI智能动画、微电影微短剧、VR/AR新媒体影视等创作与研发,服务成都重大活动中的战略影像呈现与文创设计,持续加强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实现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真实实践深度融合,培养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影视领域“新文科”“新工科”人才。截至2025年6月,学院有学生人数1368人,其中国内本科生1043人,研究生116人;国际本科生190人,研究生19人。近3年,师生创作2部院线电影、9部纪录片、400余部短片,学习强国刊播40余部,央视频展播70余部,新华网播出50余部,4部作品获国家广电总局表彰,1部作品获国家民委表彰。学院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各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获省部级创作奖10余次、理论奖6次;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示范专业、示范教学团队、示范案例各1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0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示范教学团队2个。近5年,有9名教师获评成都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和入选“青椒计划”,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部级荣誉称号7项、省部级科研和创作奖励30余项。办学以来,学院向全国影视、动画、表演等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涌现出《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破50亿元)《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 159 亿元)艺术总监郎思波、刘欣,《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材质总监彭超,以《年代秀》《我的白大褂》为代表作品的深圳卫视总制片人陈磊,以《中国影像方志·乡城篇》、大型纪录片《千年国医》等为代表作品的央视纪录片导演杨晓萍,杜琪峰(香港)电影工作室编剧、制片李秋岚,第 31 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手莫晓岚(老挝籍)等杰出校友,学院人才培养口碑逐年提升。近五年,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3%,学院多数优秀学子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 985、211、“双一流” 知名学府以及海外QS百强高校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学府进行硕士、博士学位深造。
【科研成果】学院围绕国家经济社会特别是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布局,聚焦影视动漫产业,持续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和支撑能力。近年来教师发表科研论文269篇,其中CSSCI期刊61篇,北大核心期刊55篇,出版专著29部,立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3项,国家艺术基金2项,四川省哲社奖二等奖、成都市哲社奖二等奖、成都市哲社奖三等奖近十项,省部级课题11项。2015年学院动画团队完成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主影片《团圆》,师生团队先后创作完成《全能冠军生肖鼠》《快乐狐狸》《老小阿凡提》等多部原创动画系列影片,并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四川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播出。师生创作的动画片《回家过年》《和谐友善》《飞越星辰》《一念之门》《阿依的绣花针》分别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百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短视频《你是我的阳光》等60余部作品登陆“学习强国”和“央视频”平台。影视团队参与主创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获得第九届“巴蜀文艺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学院先后主持完成《四川省动漫游戏设计技术规范》5个省级标准的制定和《四川省广播电视绿色频率频道创建体系》的编制。学院2016年成功主办“首届中国动画学年会”国际会议,积极推动中国动画学理论的体系化建设,至今已举办9届;2019年起连续承担两届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院奖”终评工作。办有学术集刊《动漫研究》《新文艺评论》。
【国际交流】学院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本科、硕士层次学生,生源国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外,还包括英国、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等国。近三年累计培养留学生400余名,目前在校留学生211人,其中研究生19人。学院已培养毕业生206名,毕业生回国后实现高质量就业,其中数名学生就职于中老铁路公司,老挝国家电视台等。同时,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近年来先后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泰国清迈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韩国国民大学等多所国外院校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师生互换、项目研发、短期游学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国际合作。
【办学条件】学院办学条件优厚,拥有约1.5万平方米的教学区域,实验设施设备先进,建成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多个校级“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数字动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于2008年(川教函〔2008〕385),中心下设光流动作捕捉、VR沉浸系统、3D打印等7个实验实训室,数字孪生、视听传播与创意媒体、数字媒体与游戏设计、网络视听与影像美育、视听创意、比较艺术研究、纪录片创研、新媒体创研、数字雕塑等35个师生工作室,与四川新闻网、四川广播电视台、成都广播电视台、天府国际动漫城、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二更视频、成都数媒基地、梦工厂动画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立方国际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40余个单位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未来影像中心是成都大学“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要由录音棚、苹果工作站、演播室、虚拟摄影棚、电影制作与照明等功能室组成,同时建成3个专家工作室和10个师生联合创作工作室,支持师生各类创作实践项目的开展。
【党建工作】学院党委构建党建业务双融合、立德树人双促进的1+3+3+X党建工作机制,有效引导全院师生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中熔铸初心。学院党委先后获评(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四川省第二批四川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四川省首批课程思政标杆院系、四川省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并荣获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成都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党建经验受到中共成都市委机关刊物《先锋》特别报道,获评“第七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新时代新目标新跨越。学院坚持政产学研融通,科学与艺术深度交叉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新文科建设理念,全力建设高峰学科、强化专业特色优势,向国内一流、国际影响的新影视类艺术学院砥砺前行。
(数据更新至2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