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巴尔干要闻

巴尔干要闻

政治高于运动的足球比赛:阿尔巴尼亚队VS塞尔维亚队(0:0)

如果一群地缘政治评论员蜂拥而至某场体育赛事,这场比赛很可能是足球赛,并且极有可能发生在巴尔干地区。2026年世界杯预选赛中,阿尔巴尼亚与塞尔维亚于6月8日在地拉那的对决正是如此。通常在这样的赛事中,体育评论员被“挤出”黄金时段,最终大家记住的不是谁上场了、比分如何,真正留下印象的是两国之间在象征意义与政治博弈上的“比分”,这远远超出了场上球员的竞技表现。

长期以来,在报道巴尔干地区这类高度敏感的体育赛事时,地缘政治评论者构建出了两种关于体育赛事对政治影响的“理论流派”。第一种可称之为激化主义者(escalationists),他们认为体育比赛只会加深族群间的仇恨与敌意,最终导致更剧烈的冲突。他们的经典论据是1990年萨格勒布迪纳摩与贝尔格莱德红星的比赛,那场比赛因警察暴力提前中止,后来被广泛视为南斯拉夫战争的前兆——尽管这到底是因还是果仍值得商榷。

另一种是释压主义者(decompensationists),他们认为体育比赛是民族主义情绪的一种“排毒”出口,有助于释放积累的敌意,从而避免更严重的爆发。他们高度评价亚得里亚海ABA篮球联赛,称其自成立以来成功避免了基于族群的球迷暴力。尽管如此,这种看法往往夸大了篮球在该地区的受欢迎程度与社会影响力。

无疑,激化主义者更受小报与社交媒体的青睐,但释压主义者也有其值得一提的现实表现。回到6月8日的比赛,对两边的民族主义观众来说,比起拿下三分晋级,更重要的是“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

但这场比赛的媒体报道出现了值得关注的变化,即一种对政治和象征性权力话语“脱钩”的迹象,以及对体育本身的回归。不是两个民族主义叙事——科索沃问题、大阿尔巴尼亚与大塞尔维亚的对抗等——再次正面交锋,激化主义者未能如往常那样全面主导舆论。这或许可以为未来的赛后舆论描绘出一种可能性:少一些地缘政治评论员,多一些真正的体育赛事分析者。

在比赛前,当地媒体确实进行了密集的“升温式”炒作。不仅是塞尔维亚媒体,克罗地亚、波黑和黑山媒体也都在预言“地拉那地狱”。塞尔维亚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声明,谴责赛前在地拉那街头“撕扯塞尔维亚国旗”的行为。在地拉那体育场,塞尔维亚国歌响起时,现场一片嘘声,看台上多次有观众向塞尔维亚国家队投掷物品。此外,奏国歌时塞尔维亚球队前面站着的阿尔巴尼亚孩子们用“双头鹰”手势吸引了地区媒体的关注。这场比赛还因塞尔维亚足球运动员从看台上遭不明物体袭击而三次中断(卢基奇、埃拉科维奇和日夫科维奇均被不明物体击中),但意大利裁判达维德·马萨除了短暂中场休息外,不想或没有勇气做出更激进的举动。

然而,预想中的赛后政治爆炸并没有如期上演。笔者手机中的多个巴尔干媒体软件在比赛前夕和赛中每隔几分钟便推送比赛消息,但随着比赛的结束,消息提醒的频率突然下降。除了塞尔维亚外交部代表就事件后续做出表态,没有什么别的发生。现场的粉丝没有遇到意外顺利回家,而社交媒体的粉丝似乎早已进入梦乡。只有在比赛结束后一天,试图搞激化的媒体在报道中回顾了2014年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比赛,那场比赛因“无人机事件”而令人印象深刻:一面印有“大阿尔巴尼亚”轮廓的旗帜飘扬在游击队体育场上空。

最终来看,释压主义者阵营赢得了这场叙事之战。《晨报》头条报道“虽然两国之间存在复杂的历史和政治关系,但这场高风险的比赛并未发生重大事故”,类似的标题比“发生地狱性事件”的头条要多得多。此外,阿尔巴尼亚队主教练西尔维尼奥和塞尔维亚队主教练斯托伊科维奇在赛前坚称,尽管双方关系紧张,但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比赛。他们还谈到了两国足协之间的“友好关系”。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将于2027年联合举办U21足球锦标赛,这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最为客观的赛场描述来自BBC塞语版:“由于两国复杂的历史和政治关系,以及悬而未决的科索沃问题,这场比赛风险极高。尽管如此,比赛在严密的安保措施下进行,并未发生重大事故。在地拉那体育场,塞尔维亚国歌在奏响时遭到嘘声,看台上多次有人向塞尔维亚国家队投掷物品,意大利籍裁判达维德·马萨一度叫停了比赛——仅此而已。”

希望接下来几周,“仅此而已”能够成为此次比赛的基本评价。这场比赛中,释压主义阵营获得胜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评论员“回场”了。激化主义和释压主义仍在进行着高风险的比赛。忘记提醒各位,这场90分钟的比赛结束后,塞尔维亚对阿尔巴尼亚的比分是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