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巴尔干要闻

巴尔干要闻

“70号街区”——巴尔干第一座“唐人街”的历史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塞合作不断走向深入和中国在塞投资的持续增长,贝尔格莱德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中国本土及中东欧其他地区的华人移民。在这一背景下,新贝尔格莱德70号街区逐渐成为这些华人的生意枢纽和核心聚居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伴随“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企在塞各种投资项目的推进,过去十年间该街区迎来了显著的华人移民潮。这一现象不仅重塑了街区的人口结构和商业生态,更在文化景观上留下了鲜明的“红色印记”,无不彰显着华人华商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现阶段,70号街区已超越其作为商业区的初始定位,逐渐演变为中塞两国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的重要象征。该区域不仅聚集了大量商贸活动,更成为中国在塞工作人员的重要生活社区。众多参与贝尔格莱德重大工程项目的中国工人、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选择在此临时或永久定居,形成独特的跨国社群。
从当地居民的反馈来看,70号街区已然成为贝尔格莱德华人社区的代名词。当提及新贝70号时,“中国购物中心”已成为当地民众的第一联想。这个商业综合体不仅在塞尔维亚国内享有盛誉,更被公认为巴尔干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商业地标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地甚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当居民说“去找中国人(购物)”时,实际上特指前往70号街区的中国购物中心,这一表述方式生动体现了该商业中心在当地消费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然而,纵观贝尔格莱德城市发展史的研究脉络,关于华人社群生活史的探讨仍显薄弱。相较于西方大都市中常见的种族歧视叙事,贝尔格莱德市民与华人社群的关系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图景——有限的互动渠道、显著的文化差异与语言隔阂,共同催生出一系列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叙事。这些叙事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日常生活中“我者”与“他者”的认知框架。这一现象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
根据贝尔格莱德城市史的“传说”,第一位来到贝尔格莱德的华人是康有为。1908年7月21日上午近11时,经过长达十小时的颠簸旅程,风尘仆仆的康有为从一辆布满灰尘的汽车中走出。这位因戊戌变法失败而流亡海外的改革家,当时正辗转于欧洲各国考察政制,特意从布达佩斯专程造访贝尔格莱德,旨在“学习塞尔维亚实现民族国家的成就”。他将此次见闻记录于《塞尔维亚游记》之中,成为中塞交往史上的重要文献。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塞尔维亚方面的历史档案中却未见与此行相关的直接记载,使得这段历史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
二十年后,贝尔格莱德近郊科尼亚尔尼克地区(Konjarnik,塞语意思为“马厩”,现属城区范围)曾出现欧洲第一座佛教寺庙,也被视为与华人有关。但后续的历史研究和口述史调查揭示了更为复杂的历史脉络。该寺庙的实际建造者可追溯至元代至清代平定准噶尔之乱时期从中国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的卡尔梅克人。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部分卡尔梅克人逃离俄罗斯,加入白军去往欧洲,最终在贝尔格莱德定居。
二战后,来到贝尔格莱德的华人移民主要与中南两国政治关系密切相关。1955年中南建交后,尤其是1976年中南关系改善后,多批中国留学生来到贝尔格莱德读书和学习克-塞语。20世纪80年代末,70号街区与华人群体开始兴起。据悉,南联邦即将崩溃时,贝尔格莱德当地的商人为中国零售物品开拓了市场。他们把难以想象的大量中国商品塞进大编织袋子里(俗称“走私袋”),然后在革命大道(现改名为“亚历山大一世卡拉乔尔杰维奇大道”)上的摊位、跳蚤市场等处出售。由于70号街区距离萨瓦河、轻轨站和高速路之间的“战略性”位置,该地也慢慢成为一个重要的跳蚤市场,为后续的中塞商贸往来铺设了最初的市场网络。
20世纪90年代南联盟陷入国际制裁,据悉,为了摆脱经济压力,塞尔维亚给中国货物开了“后门”,允许未申报货物的买卖。到了90年代中期,更多中国商人抵达贝尔格莱德,主要在70号街区开展贸易活动。随后,货物开始用集装箱而不是袋子运送。塞尔维亚居民当时传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贝尔格莱德已经成为整个欧洲的中国商品集散地。根据贝尔格莱德011城市新闻网的文章,“每月有多达3500个集装箱抵达贝尔格莱德,其中500个留在塞尔维亚,其余的被转运到周边国家。这已经成为一门严肃的生意,当你问自己在哪里可以用‘合理’的价格买到东西时,答案当然是——从中国人那里。”可以说,来自中国的服装、家庭用品、厨房用品等“救助”了日益贫困化的塞尔维亚中产阶级。
随着70号街区的名声逐渐扩大,新贝尔格莱德也得到发展,其形象从巴尔干半岛最大的“宿舍”变为塞尔维亚的商业中心。成为商业中心后,新贝尔格莱德获得了大量投资,萨瓦河左岸建造了数百万平方米的商业和住宅空间。70号街区成为新贝尔格莱德的重要地标,它从来没有典型的唐人街发展特征,而是形成了一个由贝尔格莱德本地居民、上个世纪90年代外来务工人员和中国商人共同混居的社区。
虽然关于70号街区和贝尔格莱德的华人总数存在着不同数据与各种各样的传言,但随着中塞合作的加强,华人前往塞尔维亚的势头日益强劲。中国人勤劳的工作“哲学”使得他们能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成为塞尔维亚和贝尔格莱德商业环境的一部分。2011年,塞尔维亚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塞尔维亚的中国人数量为1373人。自那时起到现在,这个数值一直在1.5万至4.5万之间变化。
2021年8月,中国购物中心发生的火灾给70号街区的华人带来重大财产损失。受灾商户200余家,过火面积达4000平方米。但随后,70号街区根据当地需求已建成了新的百货商场“欧亚商城”。贝尔格莱德华人的商贸活动从市场摊位出发,逐步向70号街区集聚,继而以欧亚商城为枢纽,最终形成辐射塞尔维亚全境乃至周边国家的庞大商业网络。这一发展轨迹不仅见证了在塞华人商业模式的升级——从个体摊贩到现代化商贸中心,更折射出塞尔维亚华商经济的结构性变迁。


为了丰富对巴尔干地区的华侨华人史及其生活现状的认识,并弥补区域国别研究领域“我者”与“他者”之间的鸿沟与误解,我们计划开展一项书写巴尔干地区华人记忆的跨学科研究项目。欢迎大家联系我们【igas@cnu.edu.cn】分享您所在华人社区中值得记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