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心理学院教师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分享

近期,心理学院教师分别在国内及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研究成果。邢淑芬教授课题组在《心理学报》发表题为《睡眠时间参数对儿童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影响:学段和消极情绪性的调节作用》的论文,该文被新华网报道,截至目前阅读量已达183.3万。白柳博士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者合作,在国际期刊《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SSCI Q1,中科院Top)发表题为《母亲皮质醇与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养育质量的关系:家庭环境压力的调节作用》(Maternal cortisol and parenting in infants’first 6 month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family stress)的学术论文;在国际期刊《婚姻与家庭杂志》(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SSCI Q1,中科院Top)发表了题为《母亲睡眠、共同养育质量与产后最初两年养育质量的关系》(Maternal sleep, coparenting quality, and parenting across the first 2 years postpartum)的学术论文,我校均为第一单位。

邢淑芬教授课题组开展研究基于大样本数据库对多个睡眠时间参数与儿童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儿童青少年的黄金睡眠模式。进一步探讨儿童青少年学段和消极情绪性的调节作用,为儿童青少年科学的睡眠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也提示儿童青少年的作息安排应考虑其发展阶段和气质特征。


1753423021748043397.png


白柳在《发展心理学》发表论文关注产后初期母亲唾液皮质醇对于母亲养育质量的影响,并着重考察家庭环境压力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压力环境会放大母亲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对其养育质量的损害,印证了“双重风险模型”理论(The Dual Risk Model)以及母亲养育的神经生理心理学理论,强调了生理与环境风险存在叠加效应共同影响家庭养育,并为针对高风险群体的精准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其在《婚姻与家庭杂志》发表论文揭示了产后母亲睡眠健康与共同养育对于母亲睡前养育质量的动态长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未来的干预项目可以通过提高家庭成员的睡眠健康以及共同养育质量,从而在产后有效促进母亲的养育质量。


1753423045192003176.png


1753423053764075171.png


近年来,心理学院坚持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及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为目标,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关注社会发展需求,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在国内和国际上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为我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论文链接:

https://journal.psych.ac.cn/xlxb/CN/10.3724/SP.J.1041.2025.1349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955

https://doi.org/10.1111/jomf.13094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