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办“烽火十四年——1931-1945年教科书和教育文献之抗战叙事”学术研讨会

分享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8月15日-16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教科书博物馆和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文物研究分会联合主办“烽火十四年——1931-1945年教科书和教育文献之抗战叙事”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20多所高校,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多所科研机构,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现代教育报》《教育学展望》等出版机构、新闻媒体和学术期刊百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代表参加会议。大会开幕式由教育学院院长张爽教授主持。




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大广致欢迎辞并强调,教科书与教育文献在保存民族记忆、传承抗战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深入思考如何通过研究教科书和教育文献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战精神。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韩春勇指出,教材建设事关国家命运。唯有建设高质量的教材,才能更好地体现国家意志、弘扬主流价值,深入贯彻党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姚宏杰表示,“烽火十四年”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的关键时期。抗战时期的教科书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亟待学界深入挖掘与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石鸥教授、浙江大学刘正伟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立德编审、余宏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慧梅教授、沈阳师范大学王雷教授、内蒙古科学技术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王有亮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邓兰教授、宁波大学于潇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代钦教授等10位专家作大会主旨发言,围绕抗战时期教科书与教育文献的知识生产、社会动员等内容展开了深入探讨。在分论坛上,近40位教育学者聚焦抗战时期教科书与教育文献的编写与使用、抗战思想的传播与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等问题展开研讨,进一步拓展了教科书与教育文物研究的学理深度与实践向度。

教育学院教授,新疆和田学院(援疆)党委常委、副院长张增田主持大会闭幕式。石鸥在总结中指出,教科书与教育文献是一种“会说话”的证物,肩负着传承历史、塑造精神的重要使命。未来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本次“烽火十四年”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会议汇聚学界力量,深度挖掘教科书与教育文献中的抗战记忆,是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时代传承,有力推动了学术创新与交流,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铭记抗战伟业、弘扬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支撑与思想启迪。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