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灾害现场遥感协同感知与主动服务技术及装备”项目进展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7月22日,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重点专项“重大灾害现场遥感协同感知与主动服务技术及装备”项目进展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
项目针对地震、洪涝、森林火灾等重大灾害现场在“三断”(断路、断电、断网)极端环境下对高效协同感知与精准服务的迫切需求,研究多模态卫星影像动态接入与全天候全天时灾场信息快速生成技术,研制便携式多模遥感数据直连接收装备;研究基于微透镜阵列与红外光场的非中心投影三维重建技术和模糊全光影像深度估计解算技术,研制灾害现场连续景深感知监测装备等。项目旨在构建一套空天地协同、实时精准的重大灾害现场态势感知与应急服务技术体系,为抢险救灾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课题“灾害现场红外光场连续景深感知技术及装备”由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授关鸿亮负责,其子课题分别由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孙海丽、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振东、武汉大学教授马昕承担。会上,关鸿亮代表课题组汇报了灾害现场红外光场连续景深感知技术及装备的研制进展与下半年研究计划。2025年上半年,课题实施方案按期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依托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完成变焦稀疏透镜阵列光路设计,明确了光圈、成像分辨率等关键设计参数;提出一种多重约束下的邻域微图像自适应选择方法,构建红外与深度多模态数据融合框架;并进行了融合数据抗遮挡显著性检测方法初步设计。课题各方面研制工作进展满足任务书的要求。
项目组一致认为:项目总体进度符合任务书要求,阶段成果达到预期目标。项目进展汇报结束后,各课题组围绕信息传输、交互要求、平台软硬件对接等技术细节与应急演练需求等内容展开开放性讨论。与会人员直面痛点、互通需求,在数据接口规范、算力共享及协同开发周期等关键问题上达成初步共识,为后续项目组深度协作奠定坚实基础。
项目负责人武汉大学教授眭海刚明确部署了下一步工作:一要聚焦关键技术“卡点”,未雨绸缪、限时突破;二要同步推进系统集成与示范验证,确保“技术—平台—场景”闭环落地;三要加强课题间交流协同机制,实现重要软硬件、数据代码与研发经验高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