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9日,2025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跆拳道男子-68公斤级决赛(奥运级别)在德国埃森莱茵-鲁尔举行,我校2024级研究生梁育帅在比赛中力战群雄,为中国代表团斩获一枚极具分量的银牌。本次比赛,中国代表团跆拳道队共派出2名领队、4名教练员、10名运动员(4名品势项目,6名竞技项目)共16人,梁育帅是竞技项目唯一一名男子运动员参加-68公斤级的角逐,该级别是跆拳道项目中公认竞争最为激烈的奥运会级别之一。比赛中,梁育帅先后战胜波兰、土耳其选手,进入半决赛。在半决赛中,梁育帅迎战哈萨克斯坦名将达米尔·舒列诺夫,以大比分2:0杀入决赛。决赛对手是身高近2米的世锦赛第二名、杭州亚运会冠军、泰国选手班隆·杜丁当,经过全力比拼,梁育帅以1分之差惜败获得银牌,拿到了24个奥运积分,在男子-68公斤级的国际排名上升至第三位。第32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是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FISU)主办的顶级综合性赛事,于7月16日至27日在德国柏林、杜伊斯堡、埃森、波鸿、哈根、鲁尔河畔米尔海姆举行,比赛共设羽毛球、篮球等18个大项,共吸引了来自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9200人参与角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全
  • 7月14日上午,校长郭海明带队到科技创新港校区调研并召开现场办公会。校党委副书记张尚字,党委常委、副校长秦法跃,党政办公室、科技创新港综合管理办公室及搬迁指挥部各工作专班负责同志参加调研。郭海明一行实地考察了科技创新港西北门、智慧教室、3号4号书院、学生餐厅、体育场等地,听取了科技创新港综合管理办公室及搬迁指挥部工作专班负责人关于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对科技创新港一期一批7月1日正式移交我校管理使用以来的投入运行情况表示肯定,慰问了“迎高温、战酷暑、守岗位、尽职责”的一线工作人员。郭海明指出,科技创新港寄托全校师生员工的深切期盼,承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全校上下要坚定不移、全力以赴按照今年9月首批学生入驻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他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积极探索“统一领导、垂直管理、职能延伸、条块结合”的科技创新港运行管理模式,建立每两周一次的现场工作调度机制,进一步明确任务清单,压实工作责任,推动督察督办;要把握时间节点,加快工作进度,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细之又细地模拟推演搬迁工程,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进“一站式”社区、教学安排、学风建设、文体活动、综合保
  • 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6月30日至7月13日,我校在春季学期结束后,对全日制本科在校生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第三学期教学工作。聚焦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各学院(部)精心设计,推出了涵盖科研研学、实践实习、专业认知、创新创业等多元化的理论及实践课程。通过沉浸式、项目化的学习与实践,同学们在“知行合一”中夯实了专业基础,锤炼了实践本领,启迪了创新思维,拓宽了国际视野,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课程实践筑基,夯实能力基础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各学院(部)积极引入行业精英、国际名师,打造多元化学习平台,将前沿动态与实战经验深度融入教学。课程设计紧密对接专业核心能力,通过经典研习、案例剖析、跨学科融合及高强度实操,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学科基础,显著拓宽了专业视野。化学化工学院邀请韩国科学院院士、梨花女子大学杰出教授JuyoungYoon院士与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陈俊丰院士授课,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国际顶尖科研思维,拓宽学术视野;美术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美术设计经典著作阅读、中小学美术优质课观摩与设计、艺术家个案研究课程,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创作能力;音乐舞蹈学
  • 7月10日至7月13日,第32届河南省大学生篮球比赛在郑州工商学院举行。我校乙组男篮、甲组女篮奋勇拼搏,在强手如林的赛场展现了师大学子的风采,最终取得优异成绩。本次赛事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郑州工商学院承办。我校篮球代表队由体育学院副院长孟国正任领队,教师乔平均、路海、张楠、李正宜任教练,共30名运动员参加了男子乙组(体育教育类)、女子甲组(非体育专业类)的角逐。经过多日的激烈鏖战,我校健儿不畏强敌,甲组女篮小组赛战胜郑州财经学院,以小组第二进入赛事八强,力克河南大学挺近半决赛,在半决赛中惜败郑州西亚斯,止步四强,最终斩获女子甲组第四名。乙组男篮小组赛先后战胜河南科技大学、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在半决赛中以61:37大比分战胜黄河科技学院队,杀入决赛,在与河南体育学院的决赛中,正赛战至49:49,进入加时赛,加时赛中以3分之差惜败,最终获得第二名。此次大赛不仅是对我校篮球队训练成果的一次重要检验,也为队员们积累了宝贵的比赛经验。在高温酷暑的考验下,队员们展现了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和精湛的技战术水平,体现了河南师大学子的精神风貌。(体育学院 校体委办公室 梁 潇)
  • 7月6日至7月11日,第19届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总决赛)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举行。经过4天的激烈角逐,我校跆拳道队奋勇拼搏,最终获得6金3银6铜,丙B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丙A女子团体总分第五名、丙B男子团体总分第五名的优异成绩。本次比赛由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大学跆拳道分会执行,共有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等155所高校的1090名运动员参赛。我校跆拳道队由体育学院副院长孟国正任领队,梁潇、于益民、黄明圣任教练,共14名运动员参加了竞技和品势两个项目,丙A(运训高水平)、丙B(体育教育)两个组别的角逐。经过多日的激烈鏖战,我校健儿取得优异成绩,在竞技方面,张烁宇、刘亚倩分别获得丙B男子74kg、丙B女子46kg金牌,苗菁获得丙B女子53kg银牌,王奕丹、殷瑞鑫、郝雪、娄佳绮分别获得丙A女子53kg、丙A女子46kg、丙A女子57kg、丙B男子87+kg铜牌,叶嘉怡、张世豪分别获得丙A女子53kg、丙B男子63kg第五名。品势方面,张中旭、何璁、分别获得丙B男子个人、丙A男子个人金牌,何璁、于子瑄和张中旭、李晗乐分别获得丙A混双、丙B混双第一名,聂晓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各项部署,加快推进我校文旅学科高质量发展,7月7日,我校召开文旅学科高质量发展赋能文旅强省建设座谈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康洁及部分文旅专家学者、文化科技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同志及文旅领域骨干教师代表参加座谈会。校长郭海明出席座谈会并致辞,党委常委、副校长杨玉珍做专题汇报。会议由党委副书记张尚字主持。郭海明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表示诚挚欢迎,并简要介绍学校办学历史、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以及文旅学科发展情况。他强调,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时刻,在认真落实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部署安排、加快建设文旅强省、世界文化旅游胜地的关键时期,我校召开文旅学科高质量发展赋能文旅强省建设座谈会恰逢其时,期待通过多方交流互动,为学校文旅相关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他要求,各相关学科要深入挖掘河南丰富的人文、历史、地理资源,协同发力,串珠成链,讲好河南故事,推动文化、旅游、科技相关学科全方位融合,双向
  • 7月17日上午,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陈晓虹教授承担的《河南太行山区林麝种群资源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项目中期报告》评审会在勤政楼第三会议室召开。焦作市林业局邀请河南省林业资源监测院高工王春平、河南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教授级高工邓大军、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王文林、郑州市动物园高工徐新杰、焦作市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王天平组成专家评审组。我校科技处、生命科学学院负责人以及太行山站骨干成员等5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宋京双主持。我校科技处副处长焦照勇致欢迎辞,他简要介绍了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太行山站的发展情况,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项目负责人陈晓虹教授从项目概况、调查方法、调查时间与频次、调查强度及实施、保障措施、调查结果、问题与建议七个方面进行工作汇报。验收专家组审阅了项目中期报告,认真听取项目工作报告,经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中期任务计划完成、阶段性成果显著、技术规范执行到位。专家组一致同意《河南太行山区林麝种群资源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项目中期报告》通过评审。本次评审会的召开对河南太行山区陆栖重点野生动物监测下
  •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校地结对帮扶工作部署,7月1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赴信阳市商城县开展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主题理论宣讲。商城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夏涛、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党员宣讲团师生代表以及商城县赤城街道、鲇鱼山街道分管领导、村(社区)党支部书记40余人参加活动。宣讲团成员围绕“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这一主题进行多维度解读。博士研究生武凡想紧扣文化认同,通过视频展示上海、漯河等地实践案例,鲜活展现“家门口的党建”通过空间重构、文化创新突破物理距离,实现服务零距离与情感连接,引发共鸣。博士研究生王青鹤围绕“‘和合之治’看河南”,通过新乡“1134工作法”、信阳“H型”平台等案例具象化展现高效能治理路径,指出基层治理没有标准答案,群众满意才是最优解。硕士研究生王一博围绕全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展开解读,提出要通过党建引领解现实之困、谋全局之远、应民心所向。宣讲结束后,双方聚焦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如何提升党建引领效能等展开交流。商城县鲇鱼山街道党工委委员赵鲲、赤城街道党工委委员廖建明、鲇鱼山街道鲇鱼山
  • 7月15日下午,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河南师范大学)承办的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研修班在勤政楼第四会议室开班。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秦法跃,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崔东方出席开班仪式。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工部工作人员、各系党总支书记、辅导员,我校党委学工部工作人员参加。开班仪式由党委学工部部长葛照金主持。秦法跃代表学校致欢迎辞,简要介绍了学校的百年历史、社会声誉和办学成就。结合本次辅导员培训主题,他从“聚焦思想引领,夯实学生工作根基,有力筑牢思政阵地”“ 聚焦品牌育人,汇聚学生工作合力,显著提升育人实效”“ 聚焦服务大局,扛起学生工作重任,全面践行担当作为”三个方面介绍了我校学生工作的经验做法。秦法跃指出,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意义重大,本次培训是进一步夯实这支关键队伍专业素养与履职能力的重要举措,期待通过系统学习和深入交流,全体学员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支撑。崔东方对培训班的精心筹备和周密组织表示感谢,并向参训学员提出四点希望和要求。一是提高站位,深化认识,深刻理解培训的重要意义,努力成为政治强、业务
  • 7月15日上午,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河南师范大学)承办,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研修班在勤政楼第四会议室开班。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秦法跃,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来俊军、党委副书记倪继兵、学生处处长田盼出席开班仪式。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工作人员、各院团总支书记、辅导员,我校党委学工部工作人员参加。开班仪式由党委学工部部长葛照金主持。秦法跃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百年历史、社会声誉和办学成就。他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提升素质能力意义重大,结合培训主题,秦法跃对参训学员提出三点期望,一是时刻牢记“国之大者”,砥砺育人初心。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凝心铸魂,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榜样。二是践行“教育家精神”,厚植育人情怀。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抱负,以良好品行影响感召学生,倾注情感温暖每一位学生,积极创造人人皆可成才的条件。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强化育人实效。要认真研究学生特点,及时回应需求,探索规律、改进方法、创新载体。希望参会学员潜心学习、深入交流,在辅导员工作的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
  • 7月9日至15日,我校联合山东建筑大学、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武汉吉嘉时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开展新疆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综合科学考察。旅游学院、水产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相关人员参加。我校党委书记冯峰、学科带头人韩立钦,副院长李学军,李爱景等参加了此次科考活动。科考活动涉及地理、遥感、旅游、环境、生物等多个学科,充分利用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低空无人机遥感、激光雷达、北斗卫星精细测绘等数字技术手段,系统开展了地质-地理-生物-生态-环境等多学科综合观测。通过科学考察,重点解决卡拉麦里国家公园雅丹地貌、风蚀地貌无人机三维影像采集与数字化表达,野生蹄类动物物种及栖息地环境适应性调查,干旱沙漠区植物种类及长势调查,温度荒漠区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国家公园的生态屏障及社会经济效应等科学问题,为国家公园“十五五”和远期建设提供科学支撑。此次考察发挥了学校在北斗导航、高分遥感、无人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新兴技术领域的优势和基础,探索了空间信息技术与地理、旅游、生物、生态、环境传统学科的交叉特色,以重大社会需求为引领,以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为驱动创新各学科发展,全面提升我校相关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此次
  • 7月13日下午,我校牵头承担的2025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微生物源新食物资源挖掘及产品创制”项目启动会在勤政楼第三会议室召开。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副院长翁庆北教授、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云龙教授、郑州大学白跃宇教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潘春梅教授、河南省科学院陈峡忠研究员等5位专家参加会议。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苗雨出席会议并致辞。我校科技处及生命科学学院相关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苗雨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以及相关团队在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的研究进展。他指出,该项目契合国家粮食安全与营养健康战略需求,期待通过本次启动会,有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协同攻关,共同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难题,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项目负责人陈建军教授从专项定位、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创新点、实施计划以及经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专家组对项目价值和意义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可项目实施方案,并针对项目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成果转化推广等,提出了针对性指导意见。(生命科学学院 谢帅帅 科技处 苗国义)
  • 河南日报客户端
    这场始于3月21日的“快乐成长”乡村学校少年宫文艺支教之旅,历时3个多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青春与童真的双向奔赴——当城市学子的艺术专长遇见乡村孩子的纯真目光,当教育的“种子”与“土壤”悄然交融,12名青年学子用琴弦、画笔和汗水,在中原乡村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关于成长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