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返回]

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体系建立与评估-技术预见与产学研(产教融合)合作模式交流

2025年05月30日 13:39 迟景云 点击:[]

报告时间:2025-06-06 14:00

报告地点:理化楼C501

报告人:陆海彦

主办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报告人学术简介
   陆海彦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吉林省表面与界面化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先进能源系统与智慧检测先进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协会可靠性分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科技部-工信部十四五“储能与智能电网专项”审计专家组组长;在新型电化学储能材料制备、物理性能和可靠性分析等交叉学科方面已经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企业项目。研究团队在新型二维储能材料方向取得了一定进展,在电极材料的理论设计、制备合成、以及表征分析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以通讯作者身份共发表了包括 Nature 子刊、Angew、CCS、AS 等国际知名杂志在内的 SCI 论文 60 余篇,个人 H-imdex 为 40,申请发明专利 10 项。项目金额 1000 余万。
报告内容
   在 “双碳” 目标驱动下,以锂离子电池为核心的储能技术成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然而,储能电池系统在复杂工况下的失效风险,如热失控、容量衰减、安全性隐患等,严重制约了其规模化应用。本研究围绕储能电池系统失效机理与本征安全关键技术,旨在为提升储能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储能电池系统失效机理呈现电、热、力、化学多场耦合及材料-界面-器件-系统多尺度失效特征,微观上正极高电压下晶格畸变与电解液氧化、负极锂枝晶刺穿隔膜及SEI 膜异常生长导致锂离子损失,介观上电解液产气与电极膨胀引发 “热-力-化学” 耦合退化,宏观上单体一致性差异诱发热失控链式反应;聚焦材料界面调控,通过弥补传统系统安全技术在界面化学调控、活性物质再生及极端工况响应等维度的不足;融合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的智能化诊断预测技术,实现了过充、内短路等故障的早期识别和剩余寿命(RUL)的精准预测,显著提升了复杂工况下储能系统的可靠性。 通过产学研联盟的结合度高、联盟成员之间互动性强、交易成本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强,能有效促进合作中各要素与资源的综合利用,具备持久的发展潜力,是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升级。

上一条:BSCF透氧膜的渗透机理及制氧系统研制 下一条:包含左手割线的有效力程展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