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返回]

BSCF透氧膜的渗透机理及制氧系统研制

2025年05月30日 13:54 迟景云 点击:[]

报告时间:2025-06-06 15:00

报告地点:理化楼C501

报告人:朱雪峰

主办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报告人学术简介
   朱雪峰,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3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化物所)获博士学位。在大连化物所历任助理研究员(2007-2009)、副研究员(2009-2014)、研究员(2014至今)。期间于2008年在美国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做博士后研究。 主要从事用于气体分离的致密陶瓷膜及相关电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在研和已完成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重点研发课题1项及其他科研项目15项。相关研究成果已在Sci.Adv., 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 Adv. Mater., Nano. Lett., AIChE J., J. Membrane Sci.,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被引用9500余次,h因子50。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7件。2017年出版透氧膜领域第一部学术专著《Mixed Conducting Ceramic Membranes》,该书获得2018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2015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年获得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17,2021年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大煜优秀学者”称号;2018年获得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称号;2020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5年入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RSC Fellow)。
报告内容
   混合离子电子导体(MIEC)可被制成具有100%氧渗透选择性的致密陶瓷膜。钙钛矿型MIEC氧化物具有较高的透氧性,是制备透氧陶瓷膜的典型材料,其中,Ba0.5Sr0.5Co0.8Fe0.2O3-δ (BSCF)是氧渗透性最高的膜材料。此外,BSCF还表现出极高的氧活化能力(包括氧还原反应和氧析反应)。因此,BSCF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用于大规模制备纯氧的膜材料。然而,当操作温度低于800℃时,其渗透性随时间逐渐下降,该缺点限制了BSCF膜的商业化发展。本报告系统梳理近十年课题组在 BSCF 膜领域的研究成果,聚焦氧活化机理、渗透机理及衰减机制三大核心理论维度。在深入解析膜材料本征渗透机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团队在提升膜材料渗透性与稳定性方面开展的系列创新研究。同时,详细介绍本实验室在 BSCF膜组件研发及制氧系统集成方面取得的最新突破,深度剖析关键技术节点与性能提升路径。最后,分享研究过程中科研心得与体会,为后续研究提供实践启示与理论参考。

上一条:谈谈美育的特点 下一条: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体系建立与评估-技术预见与产学研(产教融合)合作模式交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