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本文

人大新闻网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2025年国际暑期学校开学
时间 | 2025年07月04日 来源 | 教务处 {{num}}

6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2025年国际暑期学校正式开启。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名教师开设课程和讲座,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名学生参加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支晓强出席开学仪式并致辞,2025年国际暑期学校师生代表,学校各学院和机关部处代表等300余人参加。

支晓强表示,国际暑期学校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在学术交流中碰撞思想、在文化互动中增进理解的平台。多元文化的交融,是国际暑期学校珍贵的财富。同时,国际暑期学校课堂中的前沿学术课程,同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课外活动,将为国际暑期学校师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体验。他表示,国际暑期学校学生应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不仅要吸收知识,更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应成为“真诚的交流者”,用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种文化,用行动消除偏见;应成为“积极的传播者”,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带回自己的国家,让世界听到真实的中国故事,以学术启迪智慧,以脚步丈量文化,以心灵感知中国。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Chloë Starr作为2025年国际暑期学校教师代表发言。她表示,国际暑期学校的意义在于构建跨文化学习共同体,倡导在多元碰撞中突破认知边界,在质疑与包容中成长;面对数字时代的人际疏离,更应珍惜真实互动,拒绝学术捷径,通过真诚试错实现思维革新。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级本科生孟泽圻作为2025年国际暑期学校学生代表发言。她表示,与国际暑期学校各国师生交流不仅拓宽了她的学术视野,更让她学会多元视角看世界,在文明对话中重新认识自我价值,真正的国际化教育,是让学生既掌握国际学术规范,又能自信地与世界对话。

开学仪式由中国人民大学2022级本科生徐嘉扬、2022级博士生谷民德主持。

来自教务处、国际交流合作部、留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学宿保障中心及学院的代表共同参与国际暑期学校工作团队代表亮相环节。该环节创新采用音乐剧形式,以生动活泼的叙事语言,艺术化呈现了全校各部门通力协作保障国际暑期学校16年成功办学的历程。

在“乐鸣四海”美育教学成果展示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美育中心与学校学生艺术团精心编排的节目融合了深厚的中华传统韵味与现代世界的多元表达,生动呈现了文化交融的开放姿态,展现了兼容并蓄的文化自信。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暑期学校创办于2009年,今年将迎来第十六届。作为学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的品牌项目,国际暑期学校通过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汇聚全球高水平师资开设讲座及课程,面向校内外及海内外高校学生开放,加强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打造高质量国际化教育平台,推动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和对外合作水平。

截至目前,国际暑期学校累计开设课程1800余门次,来自境内外高校的1900余人次教师、45000余人次本校学生以及5500余人次外校学生先后参与。

在开学仪式前,学校特别设置了国际性人才培养项目展示环节,全面呈现了各院系在国际性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举措。现场重点展示了包括国际组织前沿工作坊、模拟IMF、人工智能与创新等12个国际暑期学校专业学科营,以及包括“一带一路”全球新闻传播、中国经济、中国法、国际MBA、发展经济学、城市治理等涉及学校6个A+学科的全英文硕士项目。

编辑 : 毕欣颖

责任编辑 : 董涵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