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首届“沪苏·卓越”论坛在同济大学召开

来源: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时间:2025-09-02  浏览:

8月29日,卓越工程师培养首届“沪苏·卓越”论坛在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举行。同济大学作为上海市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的牵头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响应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号召,联合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成员单位,在上海市教委和江苏省教育厅的指导下,与东南大学协同组织召开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在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的指导下,首创面向区域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协同合作交流机制,旨在进一步深化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开放互通,辐射带动长三角区域高校的工程硕博士培养高质量发展,共享工程师培养的优质资源,推动两地形成“资源互享、优势互补、人才互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区域新格局,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质量。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成员单位、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成员单位、行业企业代表百余人参加论坛。

开幕式上,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区域协同发展,同济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赵鸿铎回顾了沪苏卓越工程师联合体的发展历程,表示同济大学将持续以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推进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并建议聚焦培养认证与评价难点、健全校企“双导师”机制、构建可复制的区域特色培养体系。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副秘书长王扬分享了联合体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及标准建设方面的进展,并详细介绍了推进工程师认证和“卓工出海”计划等未来工作计划。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杨颉提出区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在共商培养大计、共享资源、共建机制、共促区域发展的四点倡议,表示市教委将持续提供政策支持。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扬代表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介绍了江苏省联合体的组建背景与产学研协同网络建设情况,期望通过论坛进一步推动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各方一致期待本次论坛能够为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教育、科技与人才深度融合,助力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在主旨报告环节,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春以《“项目制”牵引的产教融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为题,以工程硕博士培养存在的需求匹配难、协同不畅、机制不适配等痛点为切入点,提出以“项目制”为牵引,构建“校—产—城”共生、“四共四通”和“招—培—评—用”全链条培养模式,通过“需求入库—管理—出库”课题匹配与数智平台前置招生,对接企业、落实课题,完成招生,希望持续拓展沪苏共建共享、深化校企对接与AI赋能,为打造可复制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上海模式”贡献“同济力量”。上海振华重工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沈夏英以《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为题,梳理了振华重工近年来与同济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的总体情况,介绍了构建“1+3+6”创新平台、遴选领军人才任企业导师、实行“一人一策”、常态化校企协同等校企联培核心举措,以及振华重工以项目为牵引,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一步完善学生入企管理与关怀,促进留才用才,打造可复制的企业主导培养范式。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扬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东大探索与实践》为题,立足国家战略与东大工科优势,提出“有组织、促贯通、强协同、真场景”路径,打造政校企共赢的产学研生态圈,直面工程人才供需与产业升级痛点,围绕“招—培—践—评”重塑机制:项目贯通联合招生、按需定制培养、工学交替“四化”保障、学位多元评价,为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升级提供可复制的“东大范式”。奇安信星图实验室负责人应凌云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一个企业导师的思考和实践》为题,介绍了公司作为工程硕博士改革试点首批入选单位,提出以“实战需求—科研创新—工程实践”为培养引擎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真实安全问题牵引科研,建立联合实验室/课题合作,贯通“需求—成果—产品”;以安全竞赛传递需求,开放数据集与平台,获产学协同育人优秀案例;在企业内构建硬软兼修、机制配套的人才体系,严选项目与导师,推行入企第一课与“成长地图”,提出尽早接入、双向匹配、有进有出、校企协同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经验。

圆桌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归琳、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俞昊、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舒畅、南京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瞿晓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郭宇、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飞聚焦“认证—内涵—协同—实践”,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认证”推进节奏与准备度上形成共识,提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需进一步落实项目制贯通与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建设准工业化实训场景,强化AI等新兴领域的跨学科协同。未来,沪苏两地各高校也将聚力共建共享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库、导师库,探索建立常态化交流与评估机制,为区域发展贡献人才支撑。

上海市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与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的多所高校卓越工程师学院代表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作阶段性汇报与交流,聚焦内涵建设、产教融合与认证推进。各校分别介绍了本单位以项目制为牵引、双导师贯穿、校企联合攻关、建设工程师技术中心与实训基地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主要举措,同时直面认证落地、资源协同、导师激励、工学交替等工作难点,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联合体平台正加速打通区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资源汇聚,能够进一步为国家人才战略实施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论坛作为全国首个区域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交流平台,为沪苏卓越工程师培养开辟新起点。同济大学将持续聚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坚持人才培养的长期主义,积极联动上海市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成员单位,协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为打造标准可参照、资源可共享、评价可落地的区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样板,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高水平人才高地贡献更大力量。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