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我校师生员工第一时间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收听收看大会盛况,共同纪念抗日战争伟大胜利,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奋进强国伟业、开创光明未来的磅礴力量。

今日厦园,在教室、报告厅、会议室、“嘉庚”号科考船、附属医院……心潮澎湃的厦大人关注、热议着这一纪念伟大胜利的荣耀时刻,共同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政大课。大家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鼓舞人心,阅兵式盛况彰显了祖国强大的国防实力和捍卫和平的大国担当,未来将接续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立足岗位实干奉献,为开拓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局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思明、漳州、翔安三校区主会场

各分会场
校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我心潮澎湃,为伟大祖国今日之强盛倍感自豪。受阅部队英姿飒爽、装备精良,展现了新时代强国强军的伟大成就,更让我深切缅怀艰苦抗战岁月中的先烈功勋。8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民族丰碑,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厦门大学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作为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厦大支部的诞生地,罗扬才等先烈在此播下革命的火种。抗战时期,厦门大学坚守祖国东南,内迁闽西长汀,在烽火中坚持办学八年,一度成为最逼近战区的国立大学,挺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东南半壁。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新时代厦大人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赓续“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勇担强国使命,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打造中国高等教育东南中心,奋力书写“强国建设、厦大何为”时代答卷。
校长张宗益:这场阅兵盛典不仅是一场展现国威军威的庄严仪式,更是一次全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深刻教育。阅兵式以铿锵步伐丈量历史纵深,用大国重器书写和平宣言,是对抗战英烈用血肉之躯换取今日安宁的无尽缅怀,也是对“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历史真理的郑重宣示。作为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深厚红色基因的百年学府,从建校初期的教育救国到今天的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时代在变,但厦大人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初心从未改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厦门大学将始终以“国之大者”为坐标,把阅兵激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际行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胸怀家国、面向未来的“国之英才”,聚焦“四个面向”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努力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以“国之重器”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不断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书写“南方之强”的时代答卷。
1945年8月参加革命的抗战老干部葛来萍:我13岁参加新四军,那个时候日本侵略者在我的家乡烧杀抢掠,我的很多亲人都死在侵略者的刺刀下,我想保护家乡,保护亲人,所以毅然决定去参军,去抵抗侵略者。现在看到祖国这么强大,看到军队这么强大,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因为国家军事实力提高了,有了越来越多的先进武器和装备,其他国家就不敢侵略我们,人民生活才会这么安宁和幸福。我们国家几十年来不断发展、富强起来,就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们的军队从一开始就是人民的军队,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校党委常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高和荣:此次盛大阅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是伟大抗战精神和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代赓续传承的重要体现,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此次阅兵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大思政课”,必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切感受在艰苦卓绝斗争中铸就的精神丰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激发青年学生对正义的坚守、和平的珍视、复兴的追求、大同的向往,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强国坐标”,也将激励全校师生员工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心聚力、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厦大力量。
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林楷强:非常荣幸受邀于现场观看这场庄严豪迈、气势恢宏的阅兵盛典。长安街上,三军列阵;长空之中,战机翱翔。受阅部队威武雄壮的阵列、铿锵有力的步伐、高昂抖擞的士气,集中展现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辉煌成就,生动彰显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强保障,令人无比震撼、热血沸腾。特别是HHQ-9C、HQ-16C、近程防空系统和LY-1舰载激光武器等首次亮相的装备,不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其背后更凝结着众多基础学科和前沿技术的突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深切地体会到科技强军与国家富强的内在联系。国防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的坚实支撑与自主创新的不懈追求。未来我定当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工作,以基础研究的突破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不懈奋斗。
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赖国栋: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明确宣示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这既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激励,令人振奋。阅兵过程中,恢宏的场面、整齐的方阵、先进的装备,展现了中国从苦难中崛起的强大力量。抗战老兵的出现尤其令我动容,是他们还有无数先烈的坚韧和牺牲,诠释了深沉而博大的家国情怀,展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阅兵中亮相的无人与反无人作战装备等高科技,尤其是首次亮相的新型隐形武器装备,彰显了我国科技强军的成就。作为历史研究工作者,我更直观地认识到,今日的和平与繁荣离不开先辈的付出与牺牲,需要我们接续努力奋斗。伟大抗战精神蕴含“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意识,召唤我们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捍卫历史真相,守护人类文明底线,共担时代责任。
信息学院副教授罗志明:当看到信息支援部队等方队首次亮相时,我内心的震撼与触动久久难以平息。加强信息防护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网络攻防战,涉及到网络安全、密码学、信息隐藏等多个专业领域。信息支援部队作为统筹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运用的关键支撑,在守卫国家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信息支援部队的组建与发展,正是我国不断提升的信息科技实力在军事领域的生动体现。展望未来,信息学科的发展前景广阔,而信息支援部队也将在国防事业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信息学院的专业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一方面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中,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核心领域持续发力,努力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军事领域的信息需求,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部队的合作交流,将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国防信息化建设。
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教授王付兵:今天庄严盛大的阅兵式,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体现,承载着14亿多中国人民的集体意志,也汇聚了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共同期许。作为长期从事华侨华人、东南亚研究的高校教师,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培育国家栋梁之材,锲而不舍地加强对嘉庚精神、华侨精神的教学与研究,加强对中国与东南亚和平友好往来、华侨华人促进东南亚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重要贡献的教学与研究,在推进构建中国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作出党员教师应有的贡献。
海洋与地球学院院长、教授刘志宇:观看盛世阅兵,我深受震撼,也倍感自豪。庄严的庆典与检阅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铭记,更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宣言,砥砺着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于科技工作者而言,伟大抗战精神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身为海洋人,传承与发扬伟大抗战精神,是把红色基因融入蔚蓝动脉的激荡过程。厦门大学海洋学科始终面向海洋强国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打造服务“双碳”目标、陆海统筹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将继续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际科技前沿,系统谋划重大任务布局,赓续伟大抗战精神,敢于斗争,善于创造,在“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上发挥主力作用,加速实现基础理论重大突破,力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技术装备及数据产品,全面托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为构建全球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学术共同体勇毅前行。
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宣长春:今天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我看到的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次深刻的国际传播实践。受阅方队整齐的步伐里,藏着一个民族对秩序与纪律的坚守;新型装备的亮相,是技术实力最直观的“叙事语言”;子弟兵昂扬的精神风貌,更是国家形象最生动的“活教材”。这些画面通过主流媒体传播,构建着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从抗战时期的不屈抗争,到如今守护和平的坚定力量。国际舆论场中,历史记忆的争夺从未停歇。这场阅兵以具象化的方式,将“反对侵略、捍卫和平”的中国立场嵌入全球话语体系,既回应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杂音,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理解中国发展逻辑的关键注脚。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教师,我更感肩头责任重大。如何将这种民族精神转化为更具穿透力的国际表达,让世界听清中国故事里的和平愿景,正是我们需要持续深耕的课题。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邓贤明:今天在观看纪念大会时,我心潮澎湃,不仅为我们国家的日益强大与繁荣昌盛而骄傲,更深感今天优越科研条件的来之不易。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意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担当、有视野的国家栋梁。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将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自觉融入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奋斗历程。
经济学院2025级博士生毕一平:此次阅兵展示的众多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是我国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力量发展的具体体现,与国家近日推出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精神一脉相承。作为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深刻认识到新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不仅正在重组生产要素、变革价值创造方式,也与国防现代化有着密切联系。强大的国防力量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作为支撑,作为青年学子,应当把握“人工智能+”时代机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这既是对抗战先烈的最好纪念,也是对和平发展的最强保障。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雪聪: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这份激荡,源于三重身份的共鸣:我既是厦门大学军鹰协会成员、习近平强军思想大学生研习班学员,也是曾身着戎装、守护大国长剑的火箭军战士。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出的“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时代号召,与我曾在大山深处践行“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的铿锵誓言同频共振。阅兵场上,整齐的方队如钢铁洪流,先进装备携雷霆之势亮相,瞬间将震撼刻进心底。导弹战车驶过长安街的沉稳轨迹,是我国科技与国防实力的硬核宣言;每一件装备、每一个方阵背后,是经济腾飞的保障,是民族复兴的力量。时光会带走军装的印记,但刻在骨子里的军人担当、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从未褪色。未来,我将继续发扬部队优良传统,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引,学知识、强能力、勤实践,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航空航天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邹至妍:作为一名研究生新生,同时也是一名青年党员,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目睹气势恢宏的阅兵盛景后,既受到强烈震撼,更接受了深刻的精神洗礼。从先辈们用生命与鲜血淬炼的抗战精神,到今日阅兵式上彰显的强大国防实力与蓬勃发展的综合国力,二者跨越时空、遥相呼应,让我无比真切地触摸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日新月异的变革轨迹,炽热的民族自豪感在心中激荡升腾。我的研究方向聚焦无损检测领域,这一学科直接关系重大工程的安全保障,更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息息相关,承载着科技强国的重要使命。未来,我将以扎实的专业学习为起点,深耕理论知识、刻苦钻研技术、勇于探索创新,立志把所学所研转化为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能力,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吉伯骏(DJIBO MAMADOU):我来自马里共和国,非常荣幸有机会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看到各国领导人受邀出席活动,我十分感动。此次大会不仅向他们展示了中国现代科技,也把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传递给国际友人,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当看到受阅部队方阵时,我能清晰感受到他们对国家的赤诚热爱。这场纪念大会,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堂深刻的教育课:唯有永远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建设一个和平的未来。作为一名国际研究生,我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传播到非洲,让更多非洲朋友了解真实的中国。
(宣传部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