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科自1951年随华东师范大学建校而诞生,汇聚我国近代动物学奠基人薛德焴、原生动物细胞学创始人张作人、甲壳动物学奠基人堵南山等名家。张作人率庞延斌、顾福康、沈锡琪等开拓了我国实验原生动物学新领域。1956年,团队首次揭示草履虫肛门精细结构,为单细胞生物结构—功能统一理论提供权威证据;“原生动物细胞核质关系”研究连获1977年上海市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原生质流对核质关系的影响”再获1980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堵南山、赖伟开创并领导甲壳动物学研究。团队系统阐明了长江口及东海甲壳动物区系组成,填补了我国乃至亚洲甲壳动物区系空白;首次解析河蟹精子特殊结构、顶体反应机理及胚胎发育全过程,奠定我国甲壳动物生殖生理学基础。编著的《甲壳动物学》被奉为国内该领域权威专著,成果荣获1977年上海市科学大会奖、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郎所教授创建的寄生虫学团队,于1970年代完成淡水鱼类单殖吸虫百余新种描述,主编《中国动物志·单殖吸虫分册》;构建了形态—生化—分子的实验分类学体系,在国内率先实现多种寄生虫体外培养,为寄生虫免疫学与寄生虫病防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周本湘、钱国桢创建鸟类学方向。团队师生踏遍太湖、洪泽湖、鄱阳湖、洞庭湖等水域及福建邵武建阳山区、浙江西天目山和黄海车牛山岛,完成野鸟类种群分布研究,为我国鸟类区系填补关键空白。孙帼英领衔鱼类学方向。围绕松江鲈鱼、花鲈、银鱼等名贵经济鱼类,系统解析生长、摄食、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成功破解松江鲈鱼产卵场难题,为鱼类资源恢复与产业开发奠定科学基础。1982年,动物学科获批国务院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标志学科跻身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前列。
进入新世纪,在传承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动物学科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发展方向,积极融入新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手段,逐步形成了以优势特色为引领的稳定研究格局。目前,成立了水生动物比较免疫学、水生动物营养与环境健康、原生动物学、浮游动物适应与进化、昆虫学、脊椎动物演化发育生物学、城市化进程和野生动物适应性进化、野生鸟类病毒学、野生动物病毒传播与进化、虫媒传染病与生物防治等十个高水平科研团队,涵盖水产动物免疫与病害防控、水产动物营养代谢与饲料开发、生物多样性与进化、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控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在水产动物免疫与病害防控方向,团队建立了鱼类T细胞研究体系,深入解析抗感染免疫功能与代谢重编程机制,揭示鱼类通过疾病行为增强T细胞免疫的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抗病新品种创制。围绕水产动物营养代谢与饲料开发方向,团队构建了鱼类脂质分解供能及综合调控体系,提出甲壳动物营养学理论框架与需求图谱,引领了营养生理学研究与水产饲料开发。在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方向,团队持续开展新物种发现与多样性资源分布研究,探讨关键性状形成与动物对环境干预的适应机制,提出动物保护新策略与生态环境评估方法。在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控方向,团队聚焦野鸟禽流感与冠状病毒疫情、野生及流浪动物狂犬病防控,并探索以蚊虫肠道共生菌为靶点的蚊媒传染病控制新策略。
动物学科目前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获得上海市千人计划等省部级人才项目支持近20人次。学科依托多项国家级科研平台,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等在内的多个重点科研任务,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数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PNAS》、《Advanced Science》、《PLoS Pathogens》、《Journal of Nutrition》、《Cladistics》等国际顶级及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千篇,为“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ESI世界前3‰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科出版了十余部专著、编著及教材,为学术传播和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持。研究成果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等在内的多项重要奖项;部分研究成果成功转化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乔 芳 | 韦秀梅* | 唐思贤* | |||||||
王 烁** | 赵云龙** | 陈立侨** | |||||||
李 恺** | 李二超(学科副主任)** | 何祝清* | |||||||
王晓丹** | 姜晓东** | 范鑫鹏** | |||||||
崔春来** | 杜震宇** | 杨嘉龙**(学科主任) | |||||||
倪 兵* | 商鹏程** | 骆源 | |||||||
侯富军 | |||||||||
注:**为博导,*为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