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璇的论文《社会治理视角下刑法归责模式的现代转型》在《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7期上发表。
归责是刑法学中最为核心的基础范畴之一。近年来,有组织犯罪、网络犯罪、金融诈骗犯罪、渎职犯罪引发的复杂问题,对传统归责模式提出了诸多挑战。随着中国刑法理论研究和本土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有必要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切入,对推动归责模式变迁的内生力量和本质规律加以系统总结和提炼,从而在归责这一基本范畴上产出我国自主和原创的知识贡献。
本文积极回应当代中国刑事法治实践中的重大关切,对源自德日刑法学的“支配为主,义务为辅”的传统归责模式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提出应当以义务为基础搭建归责理论框架。作者提出,决定归责表现形式的不是事实存在,而是不同类型的义务,包括禁止输出风险的义务、要求提供照护的义务以及维持必要能力的义务。以此为基础,能够依据风险分配思想重新界定避免能力的规范内涵,找到对归责标准进行宽严划分的实质根据,并推动共犯归责模式的变革,以应对新的组织形式和技术条件带来的挑战。
本文立足现代社会的治理需要,为风险分配和归责判断建构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一方面要将归责的重心从结果向行为转移,另一方面要使归责判断的视野向整体法秩序开放。作者总结出社会子系统的正常运行、适当的家长主义干预以及变动中的社会文化观念这三个关键角度,为合理划定义务的内容和作用范围提供了标准,能够较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共治的时代要求。
作者陈璇,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教研室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归责原理、紧急权的理论体系与司法适用等。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学术译文20余篇,出版著作《刑法中社会相当性理论研究》《刑法归责原理的规范化展开》《正当防卫:理念、学说与制度适用》《紧急权:体系建构与基本原理》《刑法思维与案例讲习》、译著《目的行为论导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标兵等教学和科研奖励。